《中醫詞典》解釋「肝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肝洩
病證名,指因情志失調,尤以忿怒傷肝,致肝氣橫逆,剋伐脾土而引發的泄瀉。中醫理論中,肝屬木,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脾屬土,主運化水穀。若肝氣鬱結或過亢,疏泄失常,則易乘犯脾土,使脾失健運,水穀不化,下趨大腸而成泄瀉。此證常見於情志不遂、長期壓力或急躁易怒之人,其病機核心為「肝脾不和」。
臨床表現:
- 泄瀉發作常與情緒波動相關,每因惱怒或緊張後加重。
- 大便溏薄或黏滯不暢,矢氣頻多,伴有腹鳴、脘腹脹滿。
- 肝氣上逆可見胸脅脹痛、噯氣;肝鬱化火則口苦咽乾。
- 舌質偏紅或淡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象多弦或弦細。
證候分析:
肝氣鬱滯,疏泄太過,則脾土受戕,升降失司,清濁不分而泄瀉作矣。如《醫學入門》所言:「肝虛忿怒所傷,木剋脾土,門戶不束。」肝主筋,其華在爪,肝病甚者可見筋脈拘急或爪甲枯槁;若肝氣上逆,氣機壅塞,則見面青、眩暈等症。
治法與方藥:
-
疏肝健脾:首重調和肝脾,疏解鬱滯。
- 當歸厚樸湯:當歸養血和肝,厚朴寬中下氣,佐以健脾之品,共奏調氣止瀉之效。
- 五積散加減:原方疏肝理脾,若汗多氣虛可去麻黃,防其發散太過。
-
益氣緩急:若兼衛陽不固,自汗乏力者。
- 黃芪建中湯:以黃芪補益中氣,桂枝芍藥調和營衛,緩急止痛,適用於肝脾兩虛之久瀉。
-
隨證加減:
- 肝鬱化熱加黃芩、梔子;
- 脾虛濕盛加白朮、茯苓;
- 氣滯甚者加木香、砂仁。
相關病證鑑別:
- 七情瀉:泛指情志致病之泄瀉,肝洩屬其範疇,但更強調肝木乘土之病機。
- 氣瀉:廣義為氣機失調所致泄瀉,肝洩為其具體表現之一,特點在胸脅脹悶與情緒誘發。
古籍佐證:
《景岳全書》亦云:「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說明情志與飲食交互為病之機轉。肝洩之治,需標本兼顧,解鬱與補脾並行,方能復其升降之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