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不得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肝火不得臥
病證名,屬中醫不寐(失眠)證型之一,因肝火亢盛、擾動心神而致。首載於《癥因脈治》卷三,其病機關鍵在於肝經鬱火內熾,上灼心神,下擾經絡,致使夜臥不寧。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久鬱化火,皆可致肝火亢盛。肝火循經上擾,心神失守,則夜寐難安;火邪灼津,則口渴多飲;肝經布脅肋,絡陰器,火鬱經絡,故見脅肋脹痛、小腹季脅牽引作痛,甚則痛連陰器。
臨床表現
- 主症:夜臥驚悸,難以入眠,或眠淺易醒。
- 兼症:
- 脅肋脹滿或刺痛,腹大如懷(肝氣橫逆犯脾所致脹滿)。
- 口渴引飲,小便黃赤(肝火耗傷津液)。
- 小腹及季脅(肋骨下端)牽引作痛,放射至陰器(肝經循行部位氣滯火鬱)。
-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大有力。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平肝瀉火、安神定志為主,根據兼證加減:
- 疏肝散(《癥因脈治》方):
- 適用於肝鬱化火初起,以脅脹、煩躁為主者,重在疏肝解鬱、清熱瀉火。
- 四物湯加山梔、川連:
- 養血柔肝基礎上,佐以山梔清三焦火,黃連瀉心肝火,適用於血虛肝旺之證。
-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方):
- 針對肝經濕熱熾盛,症見口苦、尿赤、陰部腫痛者,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
- 家秘肝腎丸(《癥因脈治》方):
- 滋補肝腎之陰,佐以清火,適用於肝火耗傷陰液,陰虛火旺之證。
相關鑑別
- 與「心腎不交」不寐區別:後者以心煩、腰膝酸軟、舌尖紅為主,乃陰虛陽亢、心火不下交於腎所致,治宜交通心腎(如黃連阿膠湯)。
- 與「痰熱擾神」不寐區別:痰熱證常見胸悶煩嘔、苔黃膩,治需化痰清熱(如溫膽湯)。
古籍佐證
《靈樞·邪客》云:「陰氣虛則目不瞑」,指出陰陽失衡為不寐根本;而肝火不得臥屬「陽盛不入陰」之實證,正如《張氏醫通》所言:「肝火亢極,魂不守舍,故驚悸不寐。」
此證雖以瀉火為先,然需辨明火之來源(如鬱火、濕火、陰虛火旺),選方用藥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