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肚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肚帶,又稱臍帶,為中醫產科學重要名詞,首見於宋代醫家楊子建所著《十產論》之〈礙產論〉篇。其為胎兒與母體相連之索狀結構,乃先天精氣傳輸之樞紐,於胎孕過程中具關鍵生理作用。
中醫理論基礎
- 經絡連結
臍帶屬「奇經」系統,與沖、任二脈密切相關。沖為「血海」,任主「胞胎」,透過臍帶將母體氣血精微輸注胎元,維繫胎兒五臟六腑之化育。《靈樞·經脈》雖未明言臍帶,然「人始生,先成精」之論,隱含臍帶作為精氣傳導通道之功能。 - 精氣輸布樞紐
中醫認為胎兒「稟受父精母血」,臍帶為「先天之精」輸送途徑,尤其與腎精密切相關。其結構外覆羊膜,內含兩條臍動脈與一條臍靜脈,暗合「陰陽相濟」之理——動脈屬陽主輸送母體陽氣,靜脈屬陰主滋養胎兒陰血。 - 產科辨證要點
《十產論》特將「礙產」列為難產類型之一,指出臍帶繞頸或纏體可致氣血阻滯。此論早於西醫「臍帶併發症」概念千年,體現中醫對臍帶異常之臨床觀察。後世《婦人大全良方》更發展「轉胎手法」,以調理臍帶位置助產。
命名考據與文化意涵
「肚帶」之名源於其位置連結胎兒肚腹(神闕穴),「帶」字既喻其形,亦暗指「帶脈」功能。古醫籍亦稱「命蒂」,如《本草綱目》載:「臍者,命蒂也」,強調其為胎兒生命維繫之根本。此稱呼蘊含「先天命門之火藉此傳遞」的哲學思想。
現代中醫應用延伸
當代中醫研究發現,臍帶幹細胞之「先天精氣」特性,與傳統理論中「補腎填精」功效存在潛在關聯。部分學派更將臍帶視為「微型督脈」,其殘留組織(臍血)被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此應用可視為古典「精氣學說」的現代詮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