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肝痺

肝痺為中醫病名,屬痺病之一,指外邪侵襲肝臟或由筋痺日久不癒,內傳於肝所導致的病證。其病因病機多與風寒濕邪內犯肝經,或情志不暢、肝氣鬱結,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有關。

病因病機

  1. 外邪內傳:根據《素問·痺論》,肝痺可因筋痺(筋脈痹阻)反覆不癒,邪氣深入,內舍於肝所致。肝主筋,故筋痺與肝痺密切相關。
  2. 臟腑相傳:《素問·玉機真藏論》提到,肝痺亦可由肺痺傳變而來,因五臟相關,肺氣失宣可能影響肝之疏泄,漸成肝痺。
  3. 情志內傷:肝主疏泄,若長期情志抑鬱,肝氣鬱結,氣滯血瘀,進一步導致肝經氣血痹阻,形成肝痺。

臨床表現

肝痺的主要症狀包括:

  • 夜臥則驚:肝藏魂,肝氣受邪擾動,易致夜寐不安、多夢驚醒。
  • 多飲數小便:肝主疏泄,影響水液代謝,肝氣鬱滯化熱,可令津液不布而口渴多飲,小便頻數。
  • 腹大如懷物:肝經循行於脅腹,氣血痹阻則見腹部脹滿,狀如懷孕。
  • 左脅凝結作痛:肝氣鬱結,經絡不通,常見左脅下硬滿疼痛,按之尤甚。

治療方藥

肝痺的治療以疏肝通絡、調和氣血為主,依證型不同選用相應方劑:

  1. 薏仁湯:適用於濕邪偏重,肢體困重、苔膩者,以健脾化濕、舒筋活絡。
  2. 人參散、補肝湯:適用於氣血不足兼肝鬱者,益氣養血,柔肝止痛。
  3. 瀉青丸、柴胡疏肝散:針對肝鬱化火,症見口苦、易怒、脅痛者,清肝瀉火,疏肝解鬱。
  4. 逍遙散:用於肝鬱脾虛,兼見食少疲乏者,疏肝健脾,調和氣血。
  5. 萆薢丸:偏於祛風濕、通經絡,適用於風濕痹阻筋脈者。

與筋痺的關係

肝痺與筋痺密切相關,古籍多將二者並論。如《聖濟總錄》指出:「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則舍於肝。」筋痺以肢體屈伸不利、筋脈拘急為主,若病邪深入,內傷肝臟,則轉為肝痺,表現出肝經症狀。

肝痺的辨證需結合整體狀況,區分虛實寒熱,方可精準用藥。相關理論與治法,展現中醫對臟腑與經絡痺證的整體觀與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