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甘濬之>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甘濬之(又名甘睿之)——南北朝外科與本草醫家考略

甘濬之為南北朝時期重要醫家,其生平事蹟雖見載於史冊,然具體年籍已不可考。據《隋書·經籍志》所述,其著述多涉及外科癰疽、金創急救及本草學,反映南北朝戰亂頻仍下外科醫學與臨症方劑之發展趨勢。

學術著作與醫學貢獻

甘濬之著作以實用外科療法為主,兼及本草分類,其書目包括:

  1. 《療癰疽金創要方》十四卷:集中論述癰疽(化膿性感染)與刀箭傷(金創)之急救與方藥,可能收錄外敷藥、內服湯劑及清創技術,體現當時「去腐生新」之醫療思想。
  2. 《療癰疽毒腫雜病方》二卷:針對惡性腫毒與併發症(如「毒腫」可能指丹毒或蜂窩組織炎),提出辨證用藥方案。
  3. 《本草要方》三卷:疑為簡明本草集,結合藥性理論(如四氣五味)與臨床配伍,或影響唐代《新修本草》之編纂。
  4. 《癰疽耳眼本草要鈔》:可能將五官科(耳眼)病證與外科用藥結合,顯示跨科治療思維。
  5. 《療癰疽部毒惋雜病方》三卷:「毒惋」一詞或指傷口化膿引發之精神躁擾(如感染性譫妄),反映對併發症之觀察。

學術背景與技術特色

南北朝時期中醫外科已具系統,並參考《劉涓子鬼遺方》等前代經驗。甘濬之療法可能包含:

  • 清熱解毒法:運用黃連、黃芩等苦寒藥抑制感染(「熱毒」),符合《黃帝內經》「熱者寒之」原則。
  • 活血排膿:以當歸、乳香等促進瘡疡潰破,配合切開引流術(「針烙法」見於同時期文獻)。
  • 外用藥多樣化:如石灰散止血、豬脂調膏潤瘡,繼承漢簡《治百病方》傳統。

散佚與後世影響

甘濬之著作雖佚,但透過《醫心方》等唐宋醫書轉引,可推測其部分方劑流入後世。《療癰疽金創要方》長達十四卷,規模超越同類作品,或為隋唐軍醫所參考。其融合外科與本草之思路,亦預示孫思邈《千金方》中「方書兼收藥物」之編纂模式。

史學定位

甘濬之與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整理者)同屬南朝外科醫家群體,反映六朝醫學對戰傷及感染性疾病的深入研究,補足《黃帝內經》偏重理論之缺口,為中醫外科形制化之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