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幹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太陰經
太陰經為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十二正經之一,包含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兩條經脈,分別與肺、脾兩臟腑密切相關。太陰經在中醫學中被歸類為「三陰經」之一,其氣血流注方向由胸走手(肺經)或由足走腹(脾經),具有調節氣血、濡養臟腑及溝通表裡的作用。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脾胃所在),下行絡大腸,再上行過膈屬肺,後從肺系橫出腋下,沿手臂內側前緣下行至拇指橈側端。其循行途經中府、尺澤、列缺、太淵等重要穴位,主要功能包括:
- 主司呼吸:肺經主導氣的宣發與肅降,影響呼吸機能與宗氣生成。
- 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其經氣暢通可調節津液輸布。
- 外合皮毛:肺經氣血充盈則衛外固表,抵禦外邪侵襲。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下肢內側上行,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脈循行經過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等穴位,主要功能為:
- 運化水穀:脾經主導消化吸收,為氣血生化之源。
- 統攝血液:脾氣旺盛則血行脈中,防止溢脈外。
- 主肌肉四肢:脾經氣血濡養肌肉,維持肢體活動力。
太陰經與養生
太陰經的調理可透過推拿、針灸或導引法進行。如《諸病源候論》所載「幹沐浴」,即以雙掌摩擦生熱後熨擦肢體,循太陰經走向施術,能疏通經絡、祛風散寒。其中:
- 推拿肺經:可緩解咳嗽、氣喘,常用指揉尺澤或魚際穴。
- 按揉脾經:有助改善腹脹、泄瀉,如按壓陰陵泉健脾化濕。
太陰經的理論基礎源於《內經》,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與四時(秋季尤重肺經)、五行(肺屬金、脾屬土)的關聯,形成「太陰主內」的生理觀,強調其在人體氣機升降中的樞紐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