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幹脅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厥陰經

厥陰經為十二經脈之一,屬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屬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其名「厥陰」源自《黃帝內經》,「厥」有「盡」、「極」之意,「陰」指陰氣之盛,寓意此經為陰氣發展至最終階段的經脈,具有調和陰陽、疏通氣血之功能。

經脈循行與生理功能

  1. 手厥陰心包經

    • 循行路線: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貫膈,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其支脈從胸中分出,沿胸脅出腋下,上行至腋窩,沿上臂內側下行於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中,經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入掌中,出中指末端。
    • 生理作用:心包為「心之外衛」,代心受邪,此經主要調節心臟功能,與情志、血脈運行密切相關。臨床常用於治療心悸、胸悶、癲狂、腋腫、手掌熱等症。
  2. 足厥陰肝經

    • 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外側(大敦穴),沿足背上行,經內踝前緣,循脛骨內側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鼻咽部,連目系,上出額部,與督脈會於巔頂。
    • 生理作用:肝主疏泄、藏血,此經主司氣機調暢、情緒穩定及血液貯藏。其病候多見脅痛、疝氣、遺尿、癃閉、月經不調等,涉及消化、生殖、泌尿系統功能。

病理表現與證候特點

厥陰經病證多因氣血失調或外邪內侵所致,常見以下特徵:

  • 寒熱錯雜:厥陰為陰盡陽生之經,病證易見上熱下寒(如煩渴與四肢厥冷並見),或厥熱勝復(寒熱交替發作)。
  • 氣鬱化火:肝經鬱滯可致脅痛、頭暈目赤,甚則肝風內動,出現抽搐、眩暈。
  • 心包痰擾:痰熱閉阻心包時,可見神昏譫語、舌蹇不語,如溫病中的「熱入心包」證。

古典文獻論述

古代醫家對厥陰經病多有闡發,如《傷寒論》所述厥陰病綱領:「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治法注重調和陰陽,如烏梅丸之寒熱並用,或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

調治要點

厥陰經病治療以疏肝理氣、養血通絡為主,針灸常用太衝(肝經原穴)、內關(心包絡穴)等穴位;方藥則視證型選用逍遙散一貫煎以疏肝養陰,或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綜言之,厥陰經涵蓋肝與心包兩大系統,其病理變化深涉氣血陰陽之調控,為中醫辨治內傷雜病與外感重症之關鍵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