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幹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明經
陽明經為十二經脈之一,屬手足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是中醫學中「六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陽明經多氣多血,主司人體陽氣之盛衰,與脾胃、大腸功能密切相關,在中醫生理、病理及治療上佔有核心地位。
陽明經的循行與絡屬
-
手陽明大腸經
- 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經肩部、頸部,至面部(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 絡屬臟腑:屬大腸,絡肺。
- 功能:主傳導糟粕,與肺氣肅降相表裏,影響皮膚腠理之開闔。
-
足陽明胃經
- 起於鼻旁(承泣穴),下行環口,沿頷面、頸部、胸腹(乳中線),經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 絡屬臟腑:屬胃,絡脾。
- 功能:主受納腐熟水穀,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經氣充沛與否直接影響全身營養狀態。
陽明經的生理特性
- 陽明為闔:出自《黃帝內經》,指陽明經具有「收斂陽氣」的作用,調節氣血向內輸布,維持臟腑功能穩定。
- 多氣多血:陽明經氣血旺盛,故外邪侵襲陽明時,易化熱成實,表現為高熱、大汗、煩渴等「陽明病」證候。
陽明經相關病證
-
外感熱病(陽明病)
- 陽明經證:邪熱充斥經脈,見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白虎湯證)。
- 陽明腑證:熱結腸胃,見腹滿硬痛、便秘、譫語(承氣湯證)。
-
經絡循行部位病變
- 牙痛(下牙屬大腸經)、鼻衄(迎香穴附近)、面部痤瘡(胃經熱盛)、下肢痿痹(足陽明經氣不利)等。
-
脾胃與大腸功能失調
- 胃經病可見嘔吐、胃脘痛;大腸經病見泄瀉或便秘,反映陽明經氣機升降失常。
陽明經的治療應用
- 針灸取穴:常用合谷(大腸經原穴)、足三里(胃經合穴)調理氣血;內庭穴瀉胃火,曲池穴清陽明熱。
- 中藥配伍:石膏、知母清陽明經熱;大黃、枳實通陽明腑實。
- 古籍記載:《傷寒論》以「陽明病」為外感病重要轉歸,詳述白虎、承氣諸法,奠定陽明證治基礎。
陽明經的理論體系,不僅指導外感熱病的辨治,亦對內科雜病(如脾胃病、皮膚病)的診療提供重要依據,體現中醫「經絡-臟腑」一體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