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幹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少陰經

少陰經為十二正經之一,屬陰經,包含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在《黃帝內經》中,少陰經被歸屬為「太陰之後,厥陰之前」,其生理特徵主司精血封藏與心神調控,為人體陰液之根本。

少陰經的循行與穴位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腸,其支脈上挾咽喉,連繫目系。主幹沿上肢內側後緣下行,止於小指橈側端的少衝穴。本經共9穴,主要穴位包括:

  • 極泉:腋窩中央,動脈搏動處,主治心痛、胸悶。
  • 少海:肘橫紋內側端,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主治肘臂攣痛、癲狂。
  •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主治失眠、心悸、怔忡。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於足心(湧泉穴),沿內踝後方上行,貫穿脊柱,屬腎絡膀胱。其直行支脈向上穿過肝、膈,入肺中,沿喉嚨,挾舌根。本經共27穴,重要穴位包括:

  • 湧泉:足底前1/3凹陷處,主治昏厥、頭痛、眩暈。
  • 太谿: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主治腎虛腰痛、耳鳴、月經不調。
  • 復溜:太谿穴上2寸,主治盜汗、水腫、下肢痿痹。

少陰經的生理功能

心腎相交理論

少陰經涵蓋心與腎兩大臟腑,中醫認為「心腎相交」為陰陽平衡的關鍵。心火下溫腎水,腎水上濟心火,若此機制失調,則可能出現心腎不交之證,表現為失眠、煩躁、腰膝酸軟等症狀。

精血封藏與神志調控

足少陰腎經主藏精,為先天之本;手少陰心經主血脈,統轄神志。《靈樞·經脈》指出:「腎主藏精,心主藏神」,二者共同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若腎精虧虛或心血不足,則可能導致少陰病,如《傷寒論》中所述「脈微細,但欲寐」之證。

少陰病證辨析

少陰寒化證

因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表現為:

  • 四逆湯證:手足厥冷,惡寒蜷臥,脈沉微。
  • 真武湯證: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少陰熱化證

因陰虛內熱,虛火上炎,表現為:

  • 黃連阿膠湯證:心中煩,不得臥,口燥咽乾。
  • 豬苓湯證: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少陰經的治療與調養

少陰經病證的治療原則多從溫陽散寒滋陰降火入手,常用方劑如:

  • 四逆湯:溫腎回陽,適用於少陰寒化證。
  • 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適用於少陰熱化證。
    此外,針灸療法常取神門、太谿等穴以調理心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