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幹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幹疳

幹疳是小兒疳疾中的一種病名,表現為羸瘦、皮膚乾枯、兩目乾燥凹下、或畏光、夜間發熱不安、啼哭無淚、腹部脹滿、口乾脣燥、或頸項倒斜等症狀。造成此疾病的原因通常是小兒乳食不調,心、脾積熱,津液虛損。在治療上,宜健脾益氣,清熱養陰,可使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指出,幹疳的發病與小兒脾胃功能失調、氣陰兩虛、熱毒內蘊有關。臨床實踐中使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此疾病,表現出一定的療效。

【方藥舉例】

  • 參苓白朮散加減

【文獻摘要】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七記載:幹疳為小兒乳食不調,心、脾積熱,津液虛損所致。症狀有羸瘦、皮膚乾枯、兩目乾燥凹下、或畏光、夜熱不安、啼哭無淚、腹部脹滿、口乾脣燥、或頸項倒斜。治療上宜健脾益氣,清熱養陰,可使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辨證要點】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消瘦、皮膚乾燥、兩目乾澀凹陷、或畏光、夜熱不安、啼哭無淚、腹部脹滿、口乾脣燥、或頸項倒斜。

【治療原則】 健脾益氣,清熱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