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肚皮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肚皮谷(腹通谷)

經穴名:肚皮谷,又名「腹通谷」,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為衝脈與足少陰腎經之會穴。此穴位於上腹部,具體位置多見兩種說法:其一為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其二為臍上4寸,旁開0.5寸(見《針灸甲乙經》),或旁開1.5寸(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解剖結構:此穴深層分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主治功效

  1. 消化系統病症:主調腹痛、腹脹、嘔吐、消化不良等脾胃失和之證。
  2. 經絡氣機不暢: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會於此,故可調節下焦氣血,緩解胸腹脹滿。
  3. 局部作用:刺激該穴能促進腹部氣血運行,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針灸療法

  • 刺法:直刺0.5-1寸,得氣後施以補瀉手法。
  • 灸法:艾炷灸3-7壯,或艾條溫灸5-10分鐘,適用於虛寒性腹痛。

中醫理論延伸
肚皮谷屬腎經,腎為先天之本,與脾胃後天運化相濟。此穴能調和衝脈氣血,衝脈「滲諸陽,灌諸精」,故對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有雙向調節作用。臨床配穴中,常與中脘、足三里同用,以強化健脾和胃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