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腹上麻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腹上麻痺
證名,指腹部皮膚出現麻木不仁、感覺遲鈍之症,首載於《醫學入門》卷八。此症多因外感風邪,侵襲肌表,阻滯經絡氣血運行所致,尤以沐浴後腠理疏鬆之際,風邪乘虛而入為常見病因。《雜病源流犀燭·腹少腹源流》進一步闡述:「夏月洗浴後,往往露腹當風,其腠理開,邪因入皮毛,適與衛氣相值,因搏擊而為麻頑不仁。」說明夏季人體陽氣外浮,沐浴後毛竅開泄,風邪易與衛氣相爭,導致氣血凝滯,發為麻痺。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腹上麻痺之成,主要與下列機制相關:

  1. 風邪外襲:風為陽邪,善行數變,易襲陽位。腹部屬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所過,風邪客於經絡,阻遏氣血,營衛失和,故見麻木。
  2. 衛氣不固:浴後腠理不密,衛外之氣暫虛,風寒之邪乘隙內侵,與正氣相搏,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
  3. 痰瘀阻絡:若患者素有痰濕內蘊或氣滯血瘀,風邪引動內患,痰瘀痺阻腹部絡脈,亦可加重麻木之感。

治法與方藥
此症治當以 通陽散邪、調和營衛 為主:

  • 蔥白煮食:取蔥白辛溫通陽之性,散寒解表,通達上下,可助陽氣宣通以止麻。如《醫林改錯》所言:「蔥白通陽,善走經絡。」
  • 桂枝湯加減:若兼見惡風、汗出等表虛證,可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佐以防風、紫蘇葉以增強祛風之力。
  • 活血通絡:若病程遷延,局部按壓有刺痛感,屬痰瘀互結者,可配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活血化瘀之品,或合二陳湯化痰通絡。

相關理論延伸
腹上麻痺與中醫「痺證」理論相通,《黃帝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然此症以風邪為主,病位表淺,屬「皮痺」範疇。清代《醫宗金鑒》亦提及:「麻者,氣不至也;木者,血不行也。」強調氣血失調為麻木之根本,治療需注重行氣活血與祛風並重。

註: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古籍與理論,未涉及現代醫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