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腹部屈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腹部屈曲,又稱腹結,為中醫經絡學中足太陰脾經之要穴,屬經穴別名,其定位與功能深具臨床意義。
定位與解剖
腹部屈曲位於下腹部,當臍中旁開4寸,再向下1.3寸處(《針灸甲乙經》)。解剖層次上,該穴處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之間,深層為腹膜,鄰近小腸。其下分佈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及腹壁淺動脈分支,氣血運行與脾經相貫。
經絡歸屬與穴性
腹結為脾經之穴,脾主運化水濕,統攝血液。此穴性屬土,應脾臟之氣,具調理中焦、化濕行滯之效。古籍《針灸大成》載其「主繞臍痛,腹寒瀉利,氣上搶心」,顯見其對腹內氣機不暢所致諸症有特殊療效。
主治功能
- 消化系統疾患:主治脾失健運所致腹脹、泄瀉、便秘,尤擅緩解寒濕困脾之繞臍疼痛。
- 氣機升降失調:調理氣逆上衝之症,如《黃帝內經》所述「腹中雷鳴,氣上衝胸」。
- 婦科病症:配合三陰交可治婦人月經不調,因脾經與任脈相通,能影響胞宮氣血。
刺灸法
- 針刺: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小腹。古法強調「得氣而瀉」,用於實證瀉法為宜。
- 艾灸:壯數宜3~5壯,溫灸可治虛寒腹痛,《千金要方》稱其「灸百壯,治冷痢腹痛」。
古典文獻考據
《醫宗金鑑》將腹結歸為「脾經腹部要穴」,與府舍、大橫共組「腹部脾經三穴」,共奏溫中祛寒之效。《針灸聚英》更指出其別名「腹屈」,取義於腸道屈曲之處,與解剖位置相合,反映古人對臟腑形態與經絡聯繫之觀察。
此穴之運用須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方可發揮脾經調氣之功。歷代醫家臨證經驗,均以此穴為調理中下二焦氣機之樞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