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腹皮繃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腹皮繃急(亦稱「腹皮緊急」)為中醫證候名詞,指患者自覺或他覺腹壁皮膚緊繃拘急,觸之缺乏彈性,按之堅硬如鼓。此症首載於清代醫家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歸屬「腹少腹病」範疇,多與氣、血、水代謝失調相關,常見於「鼓脹」(水鼓、氣鼓)、「單腹脹」等病證。
中醫病因病機
- 水濕停聚
因脾虛失運、肝鬱克土,或腎陽衰微,致水濕內停於腹中,氣化不利,水液積聚腹腔。此類腹皮繃急多伴腹部膨隆(如蛙腹)、叩之濁音,屬「水鼓」範疇,類似西醫「腹水」表現。 - 氣機壅滯
情志鬱結或飲食積滯,使肝脾氣機失調,腹內氣積成脹。特徵為腹部脹滿繃急但按之無明顯波動感,叩之如鼓,屬「氣鼓」。《醫林改錯》提及:「腹皮急,如鼓皮者,氣無處可容也。」 - 血瘀絡阻
久病入絡,或跌打損傷,致腹部血脈瘀阻,氣血不通。此類腹皮繃急常見於「血鼓」,腹壁可見青筋暴露(腹壁靜脈曲張),如《張氏醫通》所述:「血脹者,脅滿、小腹硬,腹皮青紫而急。」 - 寒凝或熱鬱
- 寒凝:陽氣虛衰,寒邪內侵,腹壁肌肉拘急收引。
- 熱鬱:濕熱蘊結中焦,氣機受阻,腹皮繃急伴煩熱、苔黃膩。
相關病證鑑別
-
鼓脹
以腹大如鼓、腹皮繃急為主症,分「水鼓」「氣鼓」「血鼓」「蟲鼓」等。水鼓多屬脾腎陽虛;氣鼓責之肝鬱氣滯;血鼓常伴癥積(如肝硬化)。 - 單腹脹(蜘蛛脹)
症見腹脹僅限於腹部,四肢不腫,甚則反見消瘦,多因氣滯血瘀或脾虛濕困所致,日久可成「痞滿積聚」。
古籍論述補充
- 《靈樞·水脹》提及「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描述水濕停聚之腹脹特徵。
- 《證治準繩》區分:「氣脹者,腹膨滿而皮無紋;水脹者,腹滿而皮急紋生。」指出腹皮狀態可辨病性。
此症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明虛實寒熱,方可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