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復位手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復位手法
復位手法為中醫正骨學之重要技術,屬上骱手法之一,專用於治療脫臼及骨折移位。其核心在於運用醫者雙手之技巧,配合力道與角度之調控,使脫位之關節或錯位之骨端恢復原有解剖位置,以重建骨骼結構之完整性。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骨關節之脫位或骨折移位,乃因外力或內傷導致「筋出槽、骨錯縫」,使氣血運行受阻,經絡不通。復位手法之施行,不僅為骨骼之對合,更需兼顧周圍筋絡之調理。《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有云:「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強調手法於骨傷治療中之關鍵地位。
操作要領
1. 診察辨證
- 先以「摸、接、端、提」四法審其脫臼或骨折之方向、程度及周邊軟組織損傷狀況。
- 辨明屬「全脫」(關節完全脫位)或「半脫」(關節部分錯位),以及是否伴隨骨折或韌帶撕裂。
2. 手法分類
- 脫臼復位:常用「拔伸牽引」「端提擠按」「旋轉屈伸」等法。例如:
- 肩關節脫位多採「足蹬法」,以腳抵腋下作對抗牽引,配合手部托推肱骨頭復位。
- 下頜關節脫臼則以「口腔內復位法」,施力於臼齒區域使髁突復歸關節窩。
- 骨折復位:依「子骨找母骨」原則,使斷端對合。如:
- 長骨幹骨折適用「拔伸端擠」,先縱向牽引以克服肌肉收縮,再施以端提或折頂手法矯正成角。
- 橈骨遠端骨折(科雷氏骨折)則以「掌屈尺偏」復位,恢復正常掌傾角及尺偏角。
3. 輔助技巧
- 鬆解筋絡:復位前以揉法、㨰法放緩肌肉痙攣,減少復位阻力。
- 巧用杠杆:借助患者體位(如肘關節復位時屈曲90度)或器具(如布帶牽引)增進施力效率。
中醫特色與辨證
中醫復位手法講究「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注重手法之連貫性與時機掌握:
- 氣血論治:脫臼初期多屬氣滯血瘀,手法宜快而準;陳舊性脫位則因瘀久化熱,需先以藥熨或推拿活絡氣血,再行復位。
- 經絡辨證:如腰椎小關節錯縫可影響足太陽膀胱經,復位後常配合點按委中、崑崙等穴以通絡止痛。
此手法須由具豐富經驗之醫師操作,其療效與施術者對骨骼構造、生物力學及中醫辨證之理解深度密切相關。歷代醫家如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与清代吳謙等人,均對此術有精深論述,成為中醫骨傷科重要傳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