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複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複溜穴

經穴名稱與出處
複溜穴,出自《靈樞·本輸》,為足少陰腎經之經穴(五行屬金),別名「昌陽」、「伏白」、「外命」。其命名蘊含中醫理論對「水液代謝」與「氣血循環」的調控意涵,「複」有恢復、重返之意,「溜」則指水流動之態,喻示此穴能助腎經氣血回流,調節水液運行。

定位與解剖
位於小腿內側,太谿穴(足內踝尖與跟腱間凹陷處)直上2寸(約3橫指),跟腱前方。局部解剖結構包含腓腸內側皮神經與小腿內側皮神經分佈,深層為脛神經及脛後動、靜脈,針刺時需避開重要血管。

主治功能
複溜穴為腎經重要腧穴,腎主水,故此穴主要調節水液代謝異常與腎氣不足相關病症:

  1. 水腫與脹滿:針對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腹脹,能促進氣化功能,利水滲濕。
  2. 腸胃失調:如腸鳴、泄瀉,透過益腎溫陽以健脾。
  3. 汗證:對自汗(氣虛不固)、盜汗(陰虛火旺)皆有雙向調節作用。
  4. 下肢疾患:如腳氣、腿腫、足痿無力,舒通腎經氣血以強健筋骨。
  5. 其他:古籍記載可治「血痔」、「腰脊痛」,現代亦用於更年期潮熱等陰虛症候。

操作技法

  • 針刺:直刺0.5-1寸,得氣後以提插捻轉補瀉手法為主,虛證宜補,實證宜瀉。
  • 艾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陽虛水泛或寒性病症。

中醫理論延伸
複溜穴屬腎經金穴,依「子母補瀉」理論,此穴為腎經之母穴(腎屬水,金生水),凡腎經虛證(如耳鳴、腰膝酸軟)均可補之。另結合「郄治血」的特性,複溜兼具調理血分病之效。臨床常配伍太谿、三陰交以增強滋腎利水之功;與合谷穴同用則有「止汗要穴」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