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複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複骨,又稱伏骨,為中醫學專有名詞,指人體第六頸椎以上之椎骨結構。此名首見於《素問·骨空論》,經文載:「一在項後中復骨下」,明代醫家張景嶽注釋時明確指出,此處所謂「複骨」實為大椎穴上方之骨節空隙,並考證「複」當作「伏」解,蓋因項部上方三節椎骨(指第一至第三頸椎)之骨性標誌不甚明顯,隱伏於皮下而得名。
解剖定位與經絡關聯
從現代解剖學對照來看,複骨區域涵蓋寰椎(第一頸椎)、樞椎(第二頸椎)及其上連接之枕骨部位。中醫理論中,此處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重要循行路線,大椎穴即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而複骨所轄之高頸段,則為「風府」「啞門」等要穴所在,主司陽氣升發與腦髓濡養。
生理功能與病理意義
複骨所在之頸項部,古稱「天柱骨」,為「諸陽之會」。《靈樞·經脈》提及「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上項,復上頨顙」,強調此處骨空結構對氣血輸布之樞紐作用。臨床上,複骨區域若受風寒濕邪侵襲,易現「項如拔」之強痛;若因跌仆損傷致骨錯縫,則可妨礙清陽上升,引發眩暈、耳目不利等症。清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更詳述:「旋臺骨(指樞椎)之上,若骨縫疊錯,必見神昏譫語」,揭示其與神志活動之關聯。
歷代醫家論述拓展
除張景嶽外,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稱此處為「玉枕關」,喻為氣機升降之關鍵;明代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則記載「陰蹻脈入頄裡,上貫復骨」,說明其與奇經八脈之交會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複骨概念不僅涵蓋骨性結構,更包含周遭筋肉繫結,《黃帝內經太素》稱「項後伏骨之下,筋如絃索」,提示臨證需考慮經筋力學平衡。
此類傳統骨空理論,體現中醫「形神合一」之整體觀,對今人理解頸源性疾病及針灸選穴深具啟發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