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複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複方

複方為中醫方劑學名詞,屬「七方」之一,指由兩首或以上方劑相合,或於原方基礎上增減藥味而成之配伍形式。其組成特點在於多藥並用,結構嚴謹,旨在針對複雜病機或兼夾證候,發揮協同或制約之效,故療效較單方更為全面。

一、複方之源流與分類

  1. 經典複方:如《傷寒論》之桂枝麻黄各半湯,結合桂枝湯與麻黄湯,以解表邪未盡而營衛不和之證;《金匱要略》之柴胡桂枝湯,融合小柴胡湯與桂枝湯,調和少陽兼解肌表。
  2. 後世發展:歷代醫家依臨床所需,創制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藿香正氣散(化濕解表、理氣和中),或《溫病條辨》之清營湯(清熱涼血、透熱轉氣),皆屬複方範疇。

二、複方之組成原則

  1. 君臣佐使結構:複方雖藥味繁多,仍遵循主次分明之配伍法則。例如《醫方集解》之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為君補氣升陽,輔以人參、白朮為臣健脾益氣,佐以當歸養血,陳皮理氣,使以升麻、柴胡引藥上行。
  2. 藥對運用:常結合經典藥對以增強療效,如知母配黃柏滋陰降火,半夏配生薑和胃止嘔,彰顯「相須」「相使」之妙。

三、複方之臨床應用

  1. 多證兼治:如氣血兩虛者用八珍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痰熱互結者用溫膽湯(二陳湯加竹茹、枳實),透過複方雙向調節。
  2. 複雜病機:針對表裡同病、寒熱錯雜之證,如防風通聖散(解表攻裡、清熱化濕),或烏梅丸(溫臟安蛔、寒熱並用),體現「複法合方」之思維。

四、複方與單方之異同

單方藥專力宏,如獨參湯急救氣脫;複方則講究「藥羣效應」,如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以調腎中陰陽。二者各有所長,然複方更重整體平衡,避免偏勝之弊。

附:特殊複方類型

  • 用量均等方:如《金匱要略》之半夏厚朴湯,生薑、半夏、厚朴、茯苓、蘇葉五味等分,共奏行氣散結之效。
  • 變方加減:如四逆散加茯苓、人參成茯苓四逆湯,針對少陰病兼水氣證,展現複方之靈活性。

複方作為中醫辨證論治之核心載體,既承古法,亦因證創新,充分體現「方從法出,法隨證立」的臨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