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俯臥復位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俯臥復位法乃中醫正骨手法之重要組成,源自古法「按蹺導引」之術,屬「筋骨並治」範疇。《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正為此法精髓。其臨床應用尤擅調治腰椎間盤突出及頸椎小關節錯縫,乃通過力學原理使「骨錯縫、筋出槽」復歸原位。

操作時首重辨位診筋,醫者當以「摸、接、端、提」四法為基。令患者俯臥診療榻,雙下肢自然分展呈「人」字形,使腰脊肌群處於鬆弛狀態。醫者以雙拇指沿督脈循行觸診,自命門穴至腰陽關分段探查,細辨棘突偏歪方向及程度。尤須注意夾脊穴處是否有筋結或壓痛,此乃《靈樞·經筋》所言「以痛為輸」之要點。

若診得第四腰椎棘突右偏為例,醫者當立於患者患側,左臂從其右股內側穿過,手掌固握股骨遠端,形成槓桿支點。右手拇指按壓於偏歪棘突右側緣,餘四指呈「鷹嘴式」扣住對側橫突。施術時先以「輕、緩、柔」之勁搖轉下肢,待患者腰大肌鬆弛之際,骤然發力作「螺旋牽抖」,配合右手拇指「寸勁」推頂,常聞「喀嚓」響聲即示復位成功。此暗合《傷科彙纂》「拽之離而復合,推之就而復位」之妙。

復位後需以「理筋八法」收功:先以掌根按揉膀胱經第一側線,次用拇指彈撥豎脊肌群,終以空掌叩擊帶脈區域。此過程需配合患者呼吸節律,吸氣時松、呼氣時緊,符合《黃帝內經》「呼盡乃動」的導引原則。對於氣滯血瘀明顯者,可佐以刺絡拔罐於委中穴,取「腰背委中求」之意。

本手法與端坐復位法雖同屬動態復位術,然俯臥位更利於化解豎脊肌群之保護性痙攣,尤適於腰骶角過大或伴有梨狀肌綜合徵者。清代《傷科補要》所謂「雖在肉裡,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正強調觸診於俯臥位之優勢。現代研究表明,此體位可使椎間隙後緣增寬約1.5-3mm,為髓核回納創造空間條件。

臨證時需明辨「骨錯縫」與「脫臼」之別:前者棘突偏歪多不超過半個棘突寬度,且無明顯畸形;若見「筋僵如鐵」或「骨突如堆」者,則當慎用動態復位。另需注意足太陽經筋與督脈的相互影響,凡見舌下絡脈青紫或趺陽脈澀者,宜先以針刺調氣再行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