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浮中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浮中沈:中醫切脈之三候指法探微
脈診三候之源流
浮中沈三者,乃中醫脈診之基本指法,亦稱「三候法」,源出《黃帝內經》,後經《難經》明確闡述。《難經・十八難》云:「九候者,浮中沈也。」此三候不僅為切脈手法,更蘊含天地人三才相應之理。古代醫家認為,浮取應天,中取應人,沈取應地,三候相合方能窺得脈象全貌。歷代脈學大家如王叔和、李時珍等人,皆以此三候為脈診基石,發展出豐富的脈學理論。
浮中沈之技術要領
浮取者,乃以輕指力觸按於皮膚之上,約「舉之有余」(《診家樞要》),即三菽之重量,猶如羽毛輕拂。此法專候衛氣與表證,凡外邪初客、陽氣外越之象,非浮取不能得。
中取則施以中等力度,按至肌肉之間,稱「尋」,約六菽之重,如尋常尋物之力道。此為脈診常法,可察脾胃之氣與氣血盛衰,所謂「中和之脈,得胃氣也」(《瀕湖脈學》)。
沈取須用重力,推至筋骨之分,謂之「按」,約九菽至十二菽之重。此候腎氣與裏證,「沈脈法地,重濁在下」(《脈經》),能辨陰陽虛實之本。
三者須循序漸進,先浮後中再沈,如崔嘉彥《四言脈訣》所言:「初持脈時,舉指輕按,繼而尋之,終則按至筋骨。」指法當靈活變化,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平齊,用指目(指尖稜起之處)觸脈,忌用指腹,以保感知之敏銳。
三候之診斷意涵
浮中沈三候各有所司,合參方能辨脈之全象。浮候得脈,多主表證,《診宗三昧》曰:「浮為在表,沈為在裏」,然久病陽虛者亦有浮大無根之象;若浮中皆無而沈候得之,則為伏脈,主邪閉厥逆。
中候乃胃氣所在,《素問・玉機真藏論》言:「脈弱以滑,是有胃氣。」中取調和為順,獨大獨小皆為病。如弦脈當於中取明顯,若僅沈見則肝腎已傷。
沈候所察尤關根本,《景岳全書》云:「沈雖屬裏,然必察其有力無力。」沈而有力為實,無力為虛;暴病見沈或為邪遏,久病見沈多屬正衰。三部(寸關尺)沈取可辨五臟之根,如兩尺沈弱多為腎虧。
三候與脈象之互動
脈象特徵常隨按壓力道而顯。如濡脈浮取即得,中沈則減;牢脈唯沈取可見,浮中皆無。洪脈雖浮中皆盛,沈取卻衰;微脈則三候皆弱。芤脈特異,浮沈有而中空,如按蔥管。
滑澀之辨更需三候合參:滑脈應指流利,三候皆然;澀脈往來艱難,沈取尤甚。遲數之脈,浮中沈皆同;而虛實之判,必較三候之力道差異。仲景《傷寒論》中桂枝湯證「陽浮而陰弱」,即言浮取有餘而沈取不足。
三候與臟腑經絡之聯繫
寸關尺三部配合浮中沈三候,可析深層病機。右寸浮取候肺,沈取候胸中;左寸浮候心,沈候膻中。關部浮取察胃(右)膽(左),沈取候脾(右)肝(左)。兩尺浮候小腸膀胱,沈候兩腎命門。
奇經八脈之診尤重沈候,《醫宗金鑑》謂:「衝脈關後尺中見,沈實有力是其形。」帶脈之診須察關部沈取左右彈;陽蹻陰蹻則於寸尺沈取別其虛實。
歷代醫案可見三候精微:葉天士治痰飲,每於右關沈取得滑象;吳鞠通辨溫病,重視尺部浮候之熱象。此皆顯三候分層診法之臨床價值,非精究者不能領其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