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浮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浮郤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

浮郤穴的位置: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浮郤穴的解剖:布有股後皮神經,腓總神經和膝上外側動、靜脈。

浮郤穴的主治:主治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痺等。

浮郤穴的針刺方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浮郤穴的古籍記載:

《針灸甲乙經》:“浮郤,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內側。”

《千金翼方》:“浮郤,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內側。主治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痺。”

《針灸大成》:“浮郤,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內側。主治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痺。”

《醫宗金鑒》:“浮郤,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內側。主治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痺。”

浮郤穴的臨床應用:

浮郤穴常用於治療下肢麻痺、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

浮郤穴配委陽穴、陽陵泉穴,有緩解下肢麻痺的作用。

浮郤穴配承山穴、陽陵泉穴,有治療坐骨神經痛的作用。

浮郤穴配梁丘穴、足三里穴,有治療膝關節炎的作用。

浮郤穴配血海穴、足三里穴,有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