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浮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浮沈,乃中醫診斷重要術語,含二義:
一、望診辨病之法 出自《靈樞·五色》相氣十法,專指觀察病患面色浮露與隱沈之象。醫家透過此術,可判疾病之表裡淺深:
- 浮者:色顯皮表,主病在陽分、在腑。多見外感初起,邪氣未深,《望診遵經》言「如雲霞浮於天」。
- 沈者:色隱膚裏,主病在陰分、在臟。常見內傷久病,邪氣入絡,經文喻為「濁霧沉於地」。
其動態變化尤具診斷價值: ◆ 初浮後沈:示邪氣由衛入營,自表傳裏。如太陽病轉少陰,面赤漸轉青晦。 ◆ 初沈後浮:示正氣驅邪,裏病出表。如厥陰病轉少陽,唇暗漸現紅活。
二、脈診對舉之象 為二十八脈綱要,浮沈二脈相較而辨:
-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木浮水面,主表證、氣分病。
- 沈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如石投水中,主裏證、血分病。
《診家樞要》詳述其機: ◆ 浮脈候三陽經,應天之氣輕清上浮。邪在太陽則浮緊,在陽明則浮大,在少陽則浮弦。 ◆ 沈脈候三陰經,應地之氣重濁下沉。太陰病沈緩,少陰病沈細,厥陰病沈弦。
進階辨析:
- 浮中見沈:如浮脈按至筋骨方得,屬「浮脈有根」,示雖外感而腎氣未敗。
- 沈中見浮:如沈脈久按轉浮,屬「伏脈外透」,示陰證轉陽之佳兆。
此二者互通,面色浮沈與脈象浮沈常相應,然精微處需四診合參。如《醫宗金鑒》載「面浮脈沈」之格陽證,乃真寒假熱之危候,示醫者不可執一而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