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浮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浮痺
概述
浮痺為中醫病證名,屬痺證之一種,特指風、寒、濕等外邪侵襲肌膚淺表部位所致之痺證。其病位較淺,多見於皮膚、肌肉淺層,與深痺(如筋痺、骨痺)相對。《靈樞·官針》提及「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說明古人亦針對此證採用淺刺之法以疏邪外達。
病因病機
浮痺之成,主因正氣不足,腠理疏鬆,風寒濕邪乘虛客於肌表。《素問·痺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邪氣淺滯,未深入經絡臟腑,故表現以皮膚麻木、輕度疼痛或緊繃感為主,或伴隨局部畏寒、汗出異常等表證。
臨床表現
- 皮膚症狀:患處皮膚或覺麻木不仁,觸之或有輕微刺痛、蟻行感,甚則局部膚色蒼白或略顯浮腫。
- 痛覺異常:疼痛較淺表,多呈遊走性,遇寒加重,得溫稍緩。
- 功能影響:一般無關節活動受限,然邪留日久,可能漸襲深部,轉為他類痺證。
治法與方藥
- 針刺療法:依《靈樞》所述,宜用「毛刺」淺刺患處,或配合梅花針叩刺,以疏泄表邪。
- 中藥內服: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主,方如 麻黃加朮湯(《金匱要略》)加減,風邪偏盛者可合 蠲痺湯(《醫學心悟》)。
- 外治法:艾灸局部或藥熨(如羌活、獨活、桂枝等溫散之品研末炒熱外敷),助邪外透。
鑑別診斷
- 行痺:痛處遊走明顯,屬風邪偏盛,病位較浮痺略深。
- 著痺:濕邪困阻,以沉重酸脹為主,多累及肌肉。
- 皮痺:為五體痺之一,病在皮膚,但病程較久,常伴皮膚硬化萎縮。
古籍考據
《黃帝內經》中,浮痺與「毛刺」治法相繫,反映其病位淺特性;後世醫家如張景嶽《類經》亦注:「浮痺者,浮淺之痺,邪在皮膚之間。」提示此證需早治,防其內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