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伏熱在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伏熱在裡,病證名。指熱邪伏藏體內。或因外感熱邪潛伏於體內,或因其它邪氣鬱而化熱,形成腸胃熱積。發病時出現咽乾舌紅,苔乾黃,口臭,腹脹壓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裡熱證。
伏熱在裡,又稱伏熱。是指熱邪潛伏於體內的病證。多由外感熱邪,或因其它邪氣鬱而化熱,形成腸胃熱積所致。
伏熱在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發熱不甚,或有低熱,或熱勢時起時伏。
- 口乾咽燥,舌紅苔黃,口臭。
- 腹脹壓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 神疲乏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
- 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
伏熱在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化濕和胃為主。可選用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清胃散等方藥。
伏熱在裡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過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平時可多食新鮮蔬果,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伏熱在裡是中醫內科常見病證,臨床上多見於夏秋季節。若治療不當,可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伏熱在裡的古籍記載:
《素問·熱論》:「伏熱在裡,其氣上衝,則頭痛、目眩、耳聾、鼻塞、口乾、舌燥、煩躁、心煩、失眠、多夢。」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惡寒,脈浮,胸滿,微嘔,心煩,不欲飲食,大便硬,小便赤,此為伏熱在裡,必譫語。」
《金匱要略》:「伏熱在裡,其人身熱,目赤,煩躁,口渴,心煩,小便赤,大便秘結。」
伏熱在裡的辨證要點:
- 發熱不甚,或有低熱,或熱勢時起時伏。
- 口乾咽燥,舌紅苔黃,口臭。
- 腹脹壓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 神疲乏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
- 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
伏熱在裡的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化濕和胃。
伏熱在裡的常用方藥:
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清胃散等。
伏熱在裡的預防方法:
- 飲食衛生,避免過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
- 平時可多食新鮮蔬果,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