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伏寒喉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伏寒喉痺

定義與病因
伏寒喉痺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首見於《喉科杓指》卷二,其病機核心為寒邪潛伏於肺經,久滯不散,上攻咽喉所致。此症與風熱或實火所致喉痺不同,屬陰寒之證,臨床特徵以咽喉局部色紫、微腫不顯為主,脈象多見緩脈,反映體內寒邪凝滯、氣血運行遲緩之態。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咽喉腫脹不明顯,但黏膜呈暗紫色,觸之或有緊束感,疼痛程度較輕,多伴隨咽乾不渴。
  2. 全身徵象:可見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等寒象,脈象沉緩或遲,反映陽氣不展。
  3. 誤治風險:若誤判為熱證而投以寒涼藥物(如黃連、石膏),恐加重寒邪內伏,導致黏膜潰爛、病程遷延。

病機分析
此症緣於素體陽虛,或外感寒邪未及時宣散,寒邪內陷肺經。肺主氣,司呼吸,其經脈上行咽喉,寒性收引,凝滯氣血,故見咽喉紫黯、脈緩;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全身伴隨虛寒之象。

治療原則
以溫散肺經伏寒為主,佐以宣通氣機:

  1. 主方加減
    • 九味羌活湯:本方辛溫解表,散寒通絡,適於兼有表寒未解者,可酌加細辛、桂枝以增強溫經散寒之效。
    • 清咽散:若寒鬱化熱跡象不顯,可去方中涼藥,加荊芥、防風等辛溫透邪之品。
  2. 配伍要点:宜佐活血通絡之藥如川芎、當歸,以化解寒凝血瘀;若陽虛明顯,可配附子、乾薑溫補少陰。

鑑別診斷
需與以下病症區分:

  • 風熱喉痺:咽喉紅腫熱痛明顯,伴發熱、脈數,治宜疏風清熱。
  • 陰虛喉痺:咽喉乾癢灼痛,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

伏寒喉痺屬寒證喉疾之特殊類型,臨床辨證需緊扣「色紫、脈緩、不腫」三大特徵,強調「有是證,用是藥」的溫散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