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馮樹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馮樹勳,字健儒,清末醫家,具體生卒年與籍貫不詳,曾任太醫院恩糧一職,兼東藥房值宿供奉官。恩糧係太醫院低階職官,需經嚴格考選,專司藥材管理與調配,顯示其具備紮實的本草學功底。東藥房為宮廷御藥調製重地,值宿供奉更需精通方劑配伍忌宜,足見其臨床製劑之嫻熟。
從太醫院職掌推論,馮氏當嫻熟《御纂醫宗金鑑》等官方醫學典籍,尤其擅長"經方"與"局方"運用。清代太醫院重視"脈訣"與"證治",其診法當宗《瀕湖脈學》,辨證承襲《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體系。東藥房值宿職責包含應急診療,推測其對急症處理如"卒中"、"厥證"等必有獨到心得,應深諳"宣竅開閉"之法與"急救丸散"應用。
清代太醫侍藥須通曉"藥性歸經"理論,馮氏既能掌理御藥,必精研《本草備要》與《本草求真》,對"道地藥材"辨識及"砲製"工藝當有鑽研。其職務涉及"修合丸散",顯示對"君臣佐使"配伍與"劑型改制"具實務經驗,或留有未刊之製劑心得。
考清代恩糧需通過《素問》《靈樞》章句考校,可知馮氏醫學根基當以內經為本,兼融歷代各家。其學術思想可能受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影響,重視"經絡辨證"與"臟腑標本"。值宿供奉需輪值內廷,對"宮方"中調理氣血、安神養心之類"補益劑"當有特殊領會,唯因史料闕如,未能窺其全貌。
北京故宮檔案中存有光緒朝太醫院《用药底簿》及《配方档案》,雖未明確記載馮氏醫案,然同期值宿醫官多參與"脈案"記錄與"方劑"修訂。其學術特徵或近似同期太醫莊守和、李德昌等,注重"四診合參"與"三因制宜",用藥講究"輕清靈動",尤重"脾胃升降"調理,此亦清代御醫主流學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