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牽歪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牽歪斜

定義與別稱
風牽歪斜,屬中醫病證名,指因風邪、痰濕等內外因素導致顏面經絡失調,出現口眼喎斜、目珠偏斜等症狀。此症載於《銀海精微》,又稱「風引喎斜」、「風牽喎僻」、「風牽喎偏外障」、「口眼喎斜外障」或「唇瞼相邀」。其病機與風痰阻絡、氣血不暢密切相關,症狀多見於頭面部,甚者可伴隨肢體活動障礙。

病因病機

  1. 風邪襲絡: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手足陽明經脈(如地倉、頰車等穴所在),導致經氣痹阻,筋肉失養而弛緩。
  2. 痰濕阻滯:內生痰濕或脾虛生痰,痰濁上擾頭面,壅塞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於濡潤。
  3. 氣血失和:氣虛血弱或肝陽上亢,導致筋脈失充,或虛風內動,牽引顏面歪斜。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目珠偏斜固定於一側,眼瞼閉合不全(目不能瞑),口角下垂或歪向健側,飲食言語不利。
  • 伴隨體徵:腮頰與唇瞼相牽顫動,甚則半身不遂(常見於中風兼症)。《目經大成》形容:「睛珠自然欹側,而腮唇亦歪在一邊。」
  • 全身辨證:若兼見舌強語謇、肢體麻木,多屬風痰入絡;若伴頭暈耳鳴、面赤,則可能為肝陽化風。

治療原則
以「祛風通絡、化痰除濕」為主,佐以調和氣血。

  1. 內服方藥

    • 正容湯(《審視瑤函》):主祛風化痰,含羌活、防風、白附子等,適用於風痰阻絡證。
    • 排風散加減:用於風邪偏盛者,可加鉤藤、全蠍以熄風通絡;痰濕重者加半夏、陳皮。
    • 氣血兩虛者:配伍黃芪、當歸等益氣養血藥物。
  2. 針刺療法

    • 主穴:地倉(健側)、頰車(患側)、合谷(雙側)、瞳子窌(目外眥旁)。
    • 配穴:人中、承漿(調任督二脈),或選陽白、四白等局部穴位。針法以淺刺透穴或平補平瀉為主。

證型分治舉例

  • 風寒阻絡:畏寒、苔白,方用小續命湯加減。
  • 肝風夾痰:面紅煩躁,宜天麻鉤藤飲合滌痰湯。
  • 氣虛血瘀:病程日久,可用補陽還五湯化裁。

補充說明
風牽歪斜與西醫「顏面神經麻痺」或「中樞性面癱」部分症狀相似,但中醫強調辨證分型,如《醫宗金鑒》提及:「中風口眼喎斜,乃經絡為風痰所阻。」治療上除藥物針灸外,古代亦注重外治法,如藥熨或艾灸患側,以溫通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