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牽歪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牽歪僻
病證名,首見於清·佚名氏《眼科易知》。為中醫眼科與內科病證之一,屬「風牽?斜」範疇。此證多因風邪外襲,經絡受阻,或氣血失調,筋脈失養所致,以口眼歪斜、面部肌肉偏側弛緩或攣急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 外風侵襲:風為百病之長,易夾寒、熱之邪客於經絡,尤以手足陽明經、太陽經為主。風邪中絡,氣血痹阻,筋肉失於濡養,故見口眼歪斜。
- 內風妄動:肝陽化風或陰虛風動,內風循經上擾頭面,牽動筋脈,導致筋肉異常收引。
- 氣血兩虛: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氣血不足,經絡空虛,外邪乘虛而入,發為歪僻。
臨床表現
- 主證:一側面部肌肉弛緩或緊急,口角向健側歪斜,患側眼瞼閉合不全,淚液外溢。
- 兼證:或伴頭痛、惡風、舌淡紅苔薄白(外風);或見眩暈、舌紅少苔(內風);若氣血不足者,可見面色萎黃、乏力。
治法與方藥
- 祛風通絡(外風為主):
- 方選 牽正散(《楊氏家藏方》),以白附子、僵蠶、全蠍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 風寒加防風、羌活;風熱加菊花、桑葉。
- 平肝熄風(內風為重):
- 方用 天麻鈎藤飲(《雜病證治新義》),配合白芍、牡蠣育陰潛陽。
- 益氣養血(氣血虧虛):
- 宜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重用黃耆,佐以當歸、赤芍活血通絡。
針灸療法
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如 地倉、頰車、合谷、足三里,配合太陽經 風池、翳風。外風加灸法;內風用瀉法;氣血虛者兼施溫針。
此證與中風中絡有相似之處,然病位較淺,預後多佳,然須辨析內外虛實,對證施治。歷代醫家重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臨床用藥常佐活血養血之品,如川芎、當歸,以助風邪外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