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引歪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引歪斜

風引歪斜,又名「風牽?斜」,屬中醫眼科病證名,首見於《目經大成》卷二。此證主要表現為眼目偏斜,或因風邪外襲,或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病機複雜,臨證須詳辨。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風引歪斜之成因與「風邪」關係密切。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易襲陽位。目為宗脈之所聚,風邪侵襲,經絡受阻,氣血運行失暢,則致目睛偏斜。

內在因素方面,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

  1. 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肝風內動,均可牽引目睛。
  2. 脾主肌肉:脾虛濕盛,痰濁內生,阻滯經絡,肌肉失於約束。
  3. 腎藏精:腎精虧損,髓海不足,目失所養。

臨床表現

患眼偏離正位,或向內?斜(內斜視),或向外?斜(外斜視),或上下偏斜。可伴有:

  • 視物昏矇
  • 頭暈目眩
  • 面部肌肉抽動
  • 舌質淡紅或暗,苔薄白或黃膩
  • 脈弦或滑

證型分類

根據病因病機,可分為以下證型:

  1. 風邪襲絡:發病突然,目偏斜明顯,或伴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
  2. 肝風內動:目斜視伴頭暈目眩,面紅耳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3. 痰濕阻絡:目斜視持續,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滑。
  4. 氣血兩虛:目斜視日久,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

治療原則

治療以「疏風通絡、調和氣血」為大法,根據證型的不同,輔以平肝熄風、化痰祛濕、補益氣血等法。常用方劑包括:

  • 風邪襲絡:牽正散加減
  • 肝風內動:天麻鉤藤飲加減
  • 痰濕阻絡:溫膽湯加減
  • 氣血兩虛:八珍湯加減

外治法可配合針灸,取穴以足少陽、足陽明經為主,如陽白、四白、太陽、合谷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