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巖穴

經外穴名
風巖穴位於頭頸部,屬經外奇穴,首見於《山東醫刊》。其定位為:後髮際中點與耳垂下緣連線之中點前方0.5寸處。此穴近於風池穴與完骨穴之間,深層為頭夾肌及枕動脈分支,兼具調暢氣機與寧神定志之效。

主治功能
風巖穴主要用於治療情志相關疾患及頭部病症,包含以下範疇:

  1. 神志病症
    • 癲狂(精神躁動不安)、臟躁(類似現代醫學之歇斯底里或憂鬱狀態),為心肝氣鬱、痰火上擾所致。
    • 癔病(歇斯底里症),多因七情內傷,氣機逆亂,此穴可疏肝解鬱、醒腦開竅。
  2. 頭部疾患
    • 頭痛(尤其肝陽上亢或風痰上擾型),配合風池、百會等穴可平肝息風。
  3. 現代應用
    • 神經衰弱(心脾兩虛或肝鬱化火型),能調和氣血,安神定志。

針刺方法
臨床施針時,直刺1-1.5寸,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此穴深部鄰近延髓,故操作時須精確定位,以避開重要結構。古籍記載其刺激量宜中強度,以達瀉實補虛之效。

中醫理論探討
風巖穴之名,「風」寓示其主治風邪所致病症(如肝風內動之眩暈、狂躁),「巖」喻其位置如巖石般穩固,具鎮攝作用。根據經絡理論,此穴介於足少陽膽經與督脈之間,能協調陰陽,疏通頭部氣血。清代醫家葉天士亦指出,情志病多責之肝膽,風巖穴近膽經,故可調暢情志、疏泄鬱火。

配伍應用
臨床常配合以下穴道增強療效:

  • 配太衝、神門,治肝鬱化火之狂證;
  • 配內關、三陰交,療心脾兩虛之臟躁;
  • 配合谷、太陽,緩解風邪頭痛。

此穴沿用於近代中醫臨床,為精神神經疾病及頭痛之要穴,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辨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