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血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血痺

風血痺為中醫病名,屬「血痺」之一類,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其病因多由正氣虧虛,風邪侵襲血分,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而成。

病因病機

本證發於體虛之人,尤以陰血不足、營衛不固者為多。此類患者或因勞倦過度,汗出肌疏,腠理開泄,風邪乘虛內襲,陰邪深入血脈,與血相搏,凝滯經絡,遂成風血痺。《黃帝內經》言:「血痺……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正與此理相符。病位主要在血分,與肝、心二臟相關,蓋肝主藏血,心主血脈,風邪鬱滯,血行不暢,則見麻木、疼痛等症。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形體麻木,如被微風吹拂之感,或局部肌膚不仁,甚則刺痛、痠脹,活動後稍緩。其脈象特徵為「微而澀」,寸口關上略見緊象,反映氣血不足兼風邪束縛之候。《金匱要略》論血痺提及「陰陽俱微」,與此脈證相類,皆屬正虛邪擾之象。

辨證要點

  1. 正虛邪侵:素體陰血虧虛,復感風邪,內舍血分。
  2. 血行瘀滯:風邪與血相搏,經脈澀滯,甚則絡脈瘀阻。
  3. 肌膚失養:氣血不榮,腠理不密,故見麻木不仁。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治風血痺,多以 調和營衛、養血祛風 為主,佐以活血通絡。

  • 方劑:可選《金匱要略》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益氣溫經、和血通痹;若兼血瘀,可配合 桃紅四物湯 加減。
  • 藥物: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防風、秦艽祛風通絡;丹參、雞血藤活血而不耗血。

與相關病症鑑別

  • 風濕痺:以關節腫痛、遊走為主,屬風濕合邪,病偏氣分。
  • 寒痺:疼痛劇烈,遇寒加劇,脈多弦緊,為寒邪客於經筋。

風血痺為虛中夾實之證,臨床須細辨氣血虛實與風邪淺深,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