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洩(風瀉)
病證名,屬中醫泄瀉範疇,因風邪兼挾濕氣侵犯脾胃所致,其特徵為發病急驟,伴隨風邪表證或下利清血。此病多因春季感風,邪氣內伏,至夏季復受濕邪引動而發,故《雜病源流犀燭》稱其「瀉暴」,強調其驟發特性。
病因病機
- 風邪襲表:風為陽邪,善行數變,自皮毛或口鼻侵入,內擾脾胃,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穀不化而為泄瀉。
- 濕邪困脾:長夏濕盛,與風相搏,阻滯中焦氣機,脾失健運,水濕下趨大腸,發為濡瀉或飧瀉(完穀不化)。
- 氣血失調:風性開泄,若久瀉傷及腸絡,可見大便夾雜清血,此為風邪化熱或濕熱蘊結所致。
臨床表現
- 主症:泄瀉暴作,腸鳴腹痛,便質多水或夾未消化食物。
- 兼症:惡風自汗(表虛證)、頭身困重(濕鬱肌表),或見便中帶血(風熱傷絡)。
- 舌脈:舌苔白膩或薄黃,脈浮滑或濡緩。
證型與治法
-
風濕犯表證
- 特點:瀉下清稀,兼風寒表證(惡寒、鼻塞)。
- 方藥:
- 春夏季:古蒼防湯(蒼朮、防風等)疏風化濕;二香散(香薷、香附)解暑除濕。
- 秋冬季:神術散(蒼朮、藁本、川芎)祛風燥濕;不換金正氣散(藿香、厚朴)溫脾化濁。
-
脾虛風襲證
- 特點:泄瀉反覆,倦怠乏力,稍感風邪即發。
- 方藥:胃風湯(人參、白朮、茯苓、當歸)補脾益氣,兼和血祛風。
-
濕熱夾風證
- 特點:瀉下灼肛,黏液夾血,口渴煩熱。
- 方藥:三白湯(白朮、白芍、白茯苓)健脾滲濕,佐黃芩、木香清熱調氣。
相關疾病
中醫風洩與現代醫學「腸胃型感冒」、「病毒性腸炎」或「急性食物中毒」相似,均屬外邪直中胃腸,引發急性炎症反應。然中醫辨證更重風、濕、虛之相互影響,治療上不僅止瀉,更需調和營衛、疏風勝濕。
古籍論述
- 《醫學入門》指出「四季脾受風濕」可致飧瀉,依時令選方,如春季用蒼芍湯(蒼朮、白芍)柔肝健脾。
- 《雜病源流犀燭》強調風洩「惡風自汗」為表虛之象,需標本兼治,既解外邪,又固中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