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濕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濕痺
風濕痺為中醫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其病因主要為風、寒、濕三邪雜至,合而為痺。若其中風邪與濕邪偏盛,寒邪較少,則稱為「風濕痺」。此病多因正氣不足,腠理疏鬆,外邪乘虛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暢,從而引發痺證。
病因病機
風濕痺的成因以風、濕二邪為主,風性善行而數變,濕性黏滯重濁,二者相合,易侵襲肌表、關節及經絡。風邪主導則疼痛遊走不定;濕邪偏盛則表現為肢體沉重、腫脹,或皮膚頑厚麻木。病程日久,可致氣血凝滯,經脈閉阻,嚴重者甚至出現身體手足不遂。
臨床表現
- 皮膚症狀:皮膚粗糙厚硬,或局部麻木不仁。
- 肌肉關節症狀:肌肉酸重疼痛,關節腫脹,屈伸不利,痛處遊走不定。
- 病程特點:纏綿難癒,遇陰雨天氣或潮濕環境症狀加重。
治療原則
治法以祛風濕為主,輔以散寒通絡,兼調氣血。根據證型輕重,可選用以下方劑:
- 海桐皮湯:適用於風濕偏盛,關節腫痛,方中海桐皮、秦艽祛風濕,當歸、川芎活血通絡。
- 羌活勝濕湯:主治風濕在表,頭身重痛,以羌活、獨活祛風除濕,藁本、防風散邪止痛。
若兼有氣血不足,可配伍黃芪、白朮益氣健脾;久病入絡者,則加入薑黃、乳香等活血化瘀之品。
其他療法
除內服藥外,針灸、推拿及外敷藥亦常用於緩解症狀。針灸可取風市、陰陵泉、足三里等穴,以祛濕通絡;外敷則多用辛溫散寒之藥,如艾葉、川烏搗敷患處。
風濕痺的調治需結合體質與環境因素,早期祛邪為先,久病則需兼顧扶正,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