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熱喉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熱喉痺
病名
風熱喉痺見於《焦氏喉科枕秘》,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其發病多因體內素有邪熱積聚,復感風邪,風邪化熱,上攻咽喉,客於肺系所致。此病以咽喉紅腫疼痛為主要表現,與外感風熱或肺胃熱盛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侵襲肺衛,循經上擾咽喉,致氣血壅滯,發為喉痺。
- 內熱熾盛:平素肺胃蘊熱,熱邪內結,復感風邪,風熱相搏,燔灼咽喉,而見紅腫熱痛。
- 肺系受邪:咽喉為肺之門戶,風熱犯肺,肺氣失宣,熱毒上壅,遂致咽喉腫塞。
臨床表現
- 初起階段:咽喉乾燥微紅,灼熱疼痛,局部輕度腫脹,可伴面赤、頭痛、咳嗽等風熱表證。
- 邪熱壅盛期:腫痛加劇,咽喉梗塞感明顯,甚則吞嚥困難或聲音嘶啞。若熱毒熾盛,可現發熱惡寒、口渴引飲、小便黃赤等裡熱證候。
治則治法
以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為主,依病勢輕重選方加減:
- 粘子解毒湯:適用於風熱初犯,咽喉腫痛未甚者,方中牛蒡子、薄荷、桔梗等可疏風透表,清熱解毒。
- 清咽利膈湯:適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劇烈者,以黃芩、梔子、連翹等清瀉肺胃之火,輔以大黃通腑泄熱,使熱從下解。
- 針刺療法:可取少商、商陽穴點刺出血,或針刺合谷、曲池等穴以瀉熱疏風。
證型鑒別
- 與風寒喉痺區別:風寒喉痺多因感受風寒,咽喉癢痛,黏膜淡紅而不焮熱,治宜辛溫解表,如荊防敗毒散加減。
- 與虛火喉痺區別:虛火喉痺多因陰虛火旺,咽喉乾痛午後加重,黏膜暗紅微腫,治宜滋陰降火,如知柏地黃丸加減。
預後與轉歸
風熱喉痺若及時清解,多能速癒;若失治誤治,熱毒內陷,可轉為喉風(急性喉阻塞)等危症,或遷延為慢性喉痺。若痰熱瘀結,日久可能形成喉癰(扁桃體周圍膿腫),需配合清熱排膿之品,如仙方活命飲等。
此病症多見於外感熱病初期或素體陽盛者,臨床須辨析表裡虛實,針對病機用藥方可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