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起歪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起歪偏

病證名,首見於《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其載:「偏風牽引雙目?斜,淚出頻頻,卻無翳膜,不癢不痛。」此證以雙眼偏斜、淚溢為主要表現,無明顯翳障或痛癢之感,屬中醫「目偏視」範疇。其病機多因風邪外襲,上攻於肝,導致肝經氣血失和,經絡拘急,牽引目睛而偏斜。

中醫病機與辨證

  1. 風邪犯肝: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肝開竅於目,主筋脈,風邪侵襲肝經,氣血逆亂,筋脈失養,故目睛偏斜、牽引不舒。
  2. 氣血失調:肝藏血,主疏泄。若氣滯血瘀或氣血虧虛,經脈失於濡潤,可加劇偏視。
  3. 經絡受阻:足厥陰肝經連目系,風邪滯絡或痰瘀阻滯,均可使目系失衡,發為偏視。

治法與方藥

  • 疏風通絡:風邪為主者,常用 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加防風、鉤藤,以祛風化痰、解痙通絡。
  • 調肝活血:兼氣血瘀滯者,選 四物湯柴胡疏肝散,養血柔肝,行氣活血。
  • 平肝息風:若肝陽化風,頭暈目斜,可用 天麻鉤藤飲,潛陽息風。

古今認識對照
此證相當於現代醫學「麻痺性斜視」,多因支配眼外肌的神經(如動眼神經、外展神經)受損所致。中醫從整體調理,結合局部辨證,重視風邪與肝經的關係,治法上強調「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相關文獻延伸
《證治準繩·七竅門》進一步論述:「目斜視者,由肝風上壅,或痰涎阻絡。」提示臨床需辨別風、痰、瘀等病理因素,並參見「目偏視」條目,綜合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