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冷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冷痺

名稱與源流
風冷痺為中醫痺證之一,首見於宋代《聖濟總錄·卷二十》,屬「三痺」範疇(風痺、寒痺、濕痺)。其病機強調「寒氣多者,謂之冷痺」,乃因風寒邪氣侵襲經絡,氣血凝滯所致,與《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之論相合。

證候特點

  1. 主症:以肢體冷痛、關節拘急為核心表現,患處多畏寒喜暖,遇冷加劇,得溫稍緩。
  2. 經絡症狀:足膝酸重疼痛,步履困難,甚者足不能舉、手不能握,形同「癱瘓」,然神志清醒,與中風偏枯有異。
  3. 全身表現:四肢麻木不仁,或如蟲行皮下(蟻走感),肌膚觸覺遲鈍,甚者「身體具痛」,寒邪深伏者可現舌淡苔白滑、脈沉緊。

病機與辨證

  • 寒凝血滯:寒性收引,客於經脈則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滯於肌肉則麻木不仁。
  • 陽虛內寒:若兼見形寒肢冷、夜痛甚者,屬素體陽虛,寒從內生,外邪引動內寒,加重病情。
  • 風寒並重:風性走竄,夾寒則痛處遊走不定,或從足膝上攻腰脊,符合「風冷」相搏之病性。

治法與方藥

  1. 辛溫散寒為主
    • 防風湯(《聖濟總錄》):防風、麻黃、桂枝、當歸袪風散寒,兼活血通絡,適用於風寒偏盛、痛無定處者。
    • 烏頭湯加減:針對寒邪凝滯、痛劇不移,可配附子、細辛溫經逐寒,佐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2. 輔以溫養氣血:若久痺虛羸,合黃耆桂枝五物湯益氣溫經,或獨活寄生湯補肝腎、強筋骨。
  3. 外治法:艾灸關元、命門以助陽;雷火神針燻熨痛處,驅寒開痺。

與相關痺證鑑別

  • 行痺(風痺):痛處遊走為主,風邪偏勝,少有冷感。
  • 著痺(濕痺):肢體困重、腫脹明顯,濕邪黏滯,與風冷痺之寒冷刺痛有別。
  • 痛痺(寒痺):單純寒邪致痛劇而固定,風冷痺則兼風邪走竄之象。

古籍佐證
《類證治裁·痺症》云:「寒痺者,痛甚,遇寒則急」,與風冷痺之特性相呼應;《醫宗金鑒》亦指出:「麻屬氣虛,木屬血虛」,若風冷久痺,由麻轉木,則提示氣血俱傷,需標本兼治。

此證演變多端,臨證須辨寒邪淺深與正氣虛實,立方用藥貴在權衡溫散與固護之力,方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