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寒濕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寒濕痺

病證名,首見於《聖濟總錄·卷二十》,屬「痺證」範疇,由風、寒、濕三邪雜合侵襲人體所致。此三氣相搏,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故而引發疼痛、麻木、拘攣等症,為臨床常見痺病之一。

病因病機

  1. 外邪侵襲: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寒性收引凝滯;濕性重濁黏膩。三邪合而為患,風邪引寒濕入絡,寒邪凝滯氣血,濕邪困阻經脈,終致氣血鬱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
  2. 正氣不足:若患者素體虛弱,腠理疏鬆,或勞累過度,氣血虧虛,則外邪易乘虛而入,內舍筋骨關節,發為痺證。

臨床表現

  • 身重而痛:濕邪偏勝則感肢體沉重,痛處固定,逢陰雨天加重。
  • 四肢拘攣:寒邪主收引,致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遇寒痛增。
  • 走註疼痛:風邪偏盛則痛無定處,遊走不定,或見麻木不仁。
  • 兼症:或見肌膚麻木、關節腫脹,甚則屈伸障礙,日久可致關節變形。

治法與方藥

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大法,根據三邪偏勝調整用藥:

  • 風邪偏勝(行痺):治重祛風,佐以散寒除濕,方如 防風湯(《宣明論方》)。
  • 寒邪偏勝(痛痺):治宜溫經散寒,配合祛風除濕,方用 烏頭湯(《金匱要略》)或 附子湯
  • 濕邪偏勝(著痺):當健脾化濕,輔以疏風散寒,方選 薏苡仁湯(《類證治裁》)。
  • 三邪並重:常用 三痺湯(《婦人良方》)、 蠲痺湯(《醫學心悟》),兼顧祛風、散寒、除濕,兼補氣血。

其他療法

  • 針灸:取穴以足三里、陽陵泉、阿是穴為主,配合艾灸溫通經脈。
  • 外治:以祛風散寒藥材搗敷或薰洗患處,如川烏、艾葉、羌活等。

附註:此證需與「風濕熱痺」鑑別,後者因濕熱蘊結,見關節紅腫熱痛,治法迥異。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李東垣等均有論述,強調「分邪施治」與「扶正祛邪」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