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風痺,病名。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痺證。見《靈樞.壽天剛柔》。又名行痺、筋痺。
《素問.痺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雜病證治準繩》:「風痺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
《癥因脈治》卷三:「風痺之癥,走註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痺。」
風寒攻痛者,防風湯;表裡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
一說風痺即痛風,如《景嶽全書.雜證謨》:「風痺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
風痺,是一種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的痺證。風痺的病因,是由於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中,風氣為主,所以又稱為行痺、筋痺。
風痺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疼痛遊走不定,上下左右,行而不定。風寒攻痛者,可用防風湯治療;表裡有邪者,可用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治療;風熱痛者,可用四物二妙丸治療;風濕之邪,可用蒼防二妙湯治療。亦可用虎骨散加減治療。
風痺與痛風的區別,在於風痺的疼痛是遊走不定的,而痛風的疼痛是固定的。此外,風痺的發病部位,可以是全身任何部位,而痛風的發病部位,多見於關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