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痺
風痺,又稱行痺、筋痺,屬中醫痺證範疇,以疼痛遊走不定為主要特徵。其名首載於《靈樞·壽天剛柔》,後世醫家多有闡發。
病因病機
風痺之成因,主要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中尤以風邪偏盛者為著。《素問·痺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風性善行而數變,故風痺之疼痛往往遊走不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雜病證治準繩》更進一步解釋道:「風痺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
臨床表現
風痺之主要症狀為關節、肌肉疼痛,且痛無定處,或見筋脈弛緩、關節屈伸不利。疼痛或輕或重,常因氣候變化而加劇。《癥因脈治》卷三載:「風痺之癥,走註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痺。」
證型分類與治法
根據風邪兼夾其他邪氣之不同,風痺可細分為以下證型:
-
風寒攻痛:
- 症狀:疼痛劇烈,遇寒加劇,得熱則減,或伴惡寒、發熱。
- 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 方藥:防風湯加減。
-
表裡有邪:
- 症狀:除風痺症狀外,兼見表證(如惡寒、發熱)或裏證(如便秘、口乾)。
- 治法:解表清裏,祛風通絡。
- 方藥: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等加減。
-
風熱痛:
- 症狀:關節紅腫熱痛,或伴發熱、口渴。
- 治法:疏風清熱,通絡止痛。
- 方藥:四物二妙丸加減。
-
風濕之邪:
- 症狀:關節痠痛重著,或見腫脹,陰雨天加重。
- 治法: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方藥:蒼防二妙湯加減。
此外,虎骨散加減亦常運用於風痺之治療,尤其對於久痺入絡者。
古籍觀點
關於風痺之歸屬,歷代醫家見解不盡相同。如《景嶽全書·雜證謨》提出:「風痺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此觀點將風痺與痛風等同,然需注意,中醫之「痛風」與西醫之「痛風」(Gout)概念不盡相同,臨床辨證時當細察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