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動脈粥樣硬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動脈粥樣硬化(中醫闡述)

動脈粥樣硬化在中醫學中並無完全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病理特徵及臨床表現,可歸屬於「痰濁」、「瘀血」、「脈痹」等範疇。傳統中醫理論中,與此相關的概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醫相關病名

  1. 脂瘤
    古醫籍中記載的脂瘤,與現代醫學所認知的動脈粥樣硬化在病理成因上有部分相似之處。《醫宗金鑒》提及:「脂瘤生於皮膚間,綿軟不硬似綿團」,雖主要指體表可見之瘤,但其「痰濕凝滯」的基本病機與動脈內脂質沉積有相通之處。
  2. 膠瘤
    特別是面部的膠瘤,古籍中描述為「堅硬如膠,色白不紅」,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纖維化過程有相似病理特徵。清代《外科大成》認為此症多因「脾虛濕盛,痰凝血瘀」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病理機制:

  1. 痰濁內阻
    因脾失健運,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聚而為濕,凝而為痰,痰濁隨經脈流注,沉積於脈管內壁。《丹溪心法》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正可解釋動脈各處皆可發生粥樣硬化病變。
  2. 瘀血阻絡
    氣滯、寒凝、熱鬱或氣虛等因素導致血行不暢,瘀血沉積脈中。《血證論》指出:「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周身作痛」,此與動脈硬化導致的缺血性疼痛機制相合。
  3. 氣虛血瘀
    年老體衰或久病耗氣,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導致血瘀脈中。《醫林改錯》特別強調:「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4. 肝腎虧虛
    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不足則精血虧虛,脈道失養。《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肝腎損則精血衰,精血衰則經脈失其濡養」。

證候分型

  1. 痰濁阻絡證
    表現為形體肥胖,胸悶脘痞,舌苔厚膩,脈滑。痰濁壅塞脈道,阻礙氣血運行。
  2. 氣滯血瘀證
    症見胸脅脹痛,疼痛固定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氣機不暢導致血行瘀阻。
  3. 陰虛陽亢證
    頭暈目眩,面赤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細數。肝腎陰虛,虛陽上擾。
  4. 氣虛血瘀證
    氣短乏力,活動加劇,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氣虛推動無力,血滯成瘀。
  5. 寒凝血瘀證
    畏寒肢冷,疼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沉遲。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

中醫治療原則

傳統中醫針對此類病症的治療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化痰祛濕
    常用方劑如溫膽湯、二陳湯等,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以消除痰濁。
  2.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方劑可活血行氣、祛瘀通絡,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
  3. 補氣健脾
    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可益氣健脾,從源頭減少痰濕生成。
  4. 滋補肝腎
    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等方滋養肝腎,改善血管彈性。
  5. 通絡止痛
    通心絡膠囊、復方丹參片等現代中成藥結合了傳統通絡理論。

歷史淵源

《黃帝內經》中已有「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的記載,雖非直接描述動脈硬化,但已認識到氣血運行失常與組織病變的關係。明代《景岳全書》進一步指出:「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闡明了氣血不足與脈道阻塞的因果關係。

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詳述血瘀證治,創立多首活血化瘀名方,為現代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其提出的「補陽還五湯」至今仍廣泛應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

現代發展

當代中醫在繼承傳統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研究成果對動脈粥樣硬化的認識不斷深化:

  1. 「痰瘀互結」理論
    認為痰濁與瘀血相互搏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病機,治療強調痰瘀同治。
  2. 「毒損脈絡」學說
    提出氧化應激、炎症反應等相當於中醫「毒邪」,可損傷脈絡,加速斑塊形成。
  3. 中藥多靶點作用
    現代研究證實,活血化瘀類中藥可通過調節血脂、抗炎、抗氧化、穩定斑塊等多途徑發揮作用。

傳統中醫以其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特色,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治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