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動脈粥樣硬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動脈粥樣硬化(Arteriosclerosis)病名。
1.即脂瘤。詳該條。
2.指生於面部的膠瘤。詳膠瘤條。
動脈粥樣硬化,又稱動脈硬化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大型動脈,以動脈內膜增生、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和鈣化為特徵,導致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影響血液供應。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個部位的動脈,但以心、腦、腎、下肢動脈最為常見。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導致心肌梗死、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等嚴重疾病的主要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 高血壓: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可導致動脈內膜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 高血脂:高血脂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高血脂可導致動脈內膜脂質沉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 糖尿病:糖尿病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糖尿病可導致動脈內膜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 吸煙:吸煙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吸煙可導致動脈內膜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 肥胖:肥胖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肥胖可導致動脈內膜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 缺乏運動:缺乏運動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缺乏運動可導致動脈內膜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心理因素可導致動脈內膜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表現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累及的部位有關。
- 心血管系統:動脈粥樣硬化累及心血管系統可導致心肌梗死、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等嚴重疾病。
- 腎臟:動脈粥樣硬化累及腎臟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可導致下肢動脈缺血,下肢動脈缺血可導致下肢疼痛、麻木、皮膚潰瘍等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
- 臨床表現:動脈粥樣硬化累及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
- 體格檢查:體格檢查可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體徵,如頸動脈搏動增強、頸動脈雜音、下肢動脈搏動減弱、下肢動脈血管雜音等。
- 輔助檢查:輔助檢查可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
- 生活方式干預: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戒煙、控制飲食、適度運動、減輕體重、控制血壓、控制血脂、控制血糖等。
-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降血壓藥物、降血脂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抗凝血藥物等。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但通過積極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