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腎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肺腎相生(金水相生)
生理基礎
肺腎相生,又稱「金水相生」,為中醫臟腑關係理論之一。肺屬金,腎屬水,五行之中金能生水,故肺與腎呈現母子相生之聯繫。此關係體現於人體水液代謝與氣機升降兩大方面:
- 水液代謝之協調
《黃帝內經》提出「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將津液布散全身,其清者輸布體表,濁者下輸於腎;腎為水臟,主司津液氣化,分清泌濁,使水液之糟粕化為尿液排出。二者協同,維繫人體水液平衡。若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可累及腎之氣化;而腎陽不足,水泛為痰,亦可能上射於肺,致咳喘痰多。 - 呼吸功能之共主
《類證治裁》云:「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吸,司吸清呼濁;腎主納氣,固攝肺之所吸,使氣歸元海。肺腎協調,則呼吸深長平穩。若腎精虧虛,納氣無權,可現呼多吸少、動則氣喘之「腎不納氣」證,常見於慢性咳喘病患。
病理表現
肺腎兩臟互為影響,病理上常見「肺腎兩虛」,如:
- 陰虛證:肺陰不足累及腎陰,或腎陰虧虛灼傷肺津,症見乾咳少痰、腰膝痠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氣虛證:久咳耗肺氣,久病及腎,致肺腎氣虛,見氣短乏力、咳聲低微、夜尿頻多等。
- 水液停聚:肺失通調或腎陽衰微,均可引發水腫、痰飲,如「寒飲射肺」之咳喘痰稀。
治療原則
臨床重視「肺腎同治」,常用治法如:
- 金水相生法:滋腎陰以潤肺燥,如百合固金湯;補肺氣以助腎納,如人參蛤蚧散。
- 溫陽化飲法:針對肺腎陽虛水泛,選用真武湯合苓甘五味薑辛湯。
古籍如《醫宗必讀》強調:「治腎虛咳喘,當攝納下元,兼益肺氣。」可見其治療需標本兼顧。
理論延伸
肺腎關係亦反映於經絡聯繫,如足少陰腎經「入肺中」,而肺經循行「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間接通過脾胃與腎精相關。此為「肺腎同源」之另一體現,深化臟腑整體觀於臨床之應用。
(參考:中醫基礎理論、臟腑辨證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