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絕喉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肺絕喉痺

定義與病機
肺絕喉痺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首載於清代《醫學心悟》,屬「喉痺」範疇。其名「肺絕」並非指肺氣衰竭,而是強調肺氣壅滯、宣降失常,導致痰濁壅阻咽喉,屬本虛標實之證。病因多由久病咳喘、肺脾氣虛,痰濕內蘊;或外感風寒鬱而化熱,痰熱膠結,上攻咽喉所致。

臨床表現
主要特徵為咽喉腫痛阻塞,痰涎黏稠壅盛,呼吸時喉中痰鳴聲如「洩鋸」(即拉鋸般粗重痰音),甚則氣息急促,言語不利。伴隨症狀可見咳嗽氣逆、胸悶納呆、舌苔厚膩、脈滑或弦滑等痰濕或痰熱之象。

證候分析

  1. 肺氣壅滯:肺主宣發肅降,若肺氣閉鬱,津液不布,聚而生痰,痰阻氣道,故見喉中痰鳴。
  2. 痰濁上泛:脾為生痰之源,久病脾虛濕盛,痰濕上漬咽喉,阻塞脈絡,形成咽喉腫痛、痰涎膠結。
  3. 本虛標實:病久多兼肺脾氣虛,正氣不足驅邪無力,致使痰濕久留,纏綿難癒。

治法與方藥

  1. 治則:以「宣肺化痰、健脾滲濕」為主,佐以益氣扶正。
  2. 主方:《醫學心悟》載「人參加橘紅」為簡效方,人參補益肺脾、橘紅理氣化痰,適用於氣虛痰阻者。臨床可依證加減:
    • 痰濕偏盛:合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
    • 痰熱壅肺:加黃芩、桑白皮、瓜蔞清熱化痰,或合用清金化痰湯。
    • 氣陰兩虛:配伍沙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防溫燥傷津。

相關文獻補充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提及「喉痺多因熱毒生」,然肺絕喉痺屬久病虛中夾實,與實熱喉痺(如風熱上攻)不同,需辨明虛實。清代《雜病源流犀燭》亦強調「痰濕喉痺」需分寒熱,寒痰者佐乾薑、細辛,熱痰則用竹瀝、貝母。

鑑別診斷
需與「喉風」(急喉風多為熱毒熾盛,喉部腫閉危急)、「梅核氣」(情志鬱結,咽中異物感但無痰鳴)等區別。肺絕喉痺以痰涎壅盛、聲如洩鋸為辨證要點。

附:常用藥對

  • 橘紅配杏仁:宣肺化痰,調暢氣機。
  • 茯苓配白朮:健脾滲濕,絕痰之源。
  • 桔梗配甘草:宣肺利咽,載藥上浮。

(以上內容基於中醫古典文獻及臟腑辨證理論,未涉現代醫學診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