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肺痺

定義與病因
肺痺為中醫病名,屬「痺症」範疇,多因外邪侵襲,由「皮痺」日久不癒,內傳於肺所致。其病機核心為肺氣閉阻,宣降失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素問·痺論》明確指出:「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意指風寒濕等外邪先犯肌表,形成皮痺,若未及時化解,邪氣進一步深入,鬱閉肺絡,發為肺痺。

臨床表現
肺痺主證以胸背疼痛、呼吸不暢及氣逆症狀為特徵,具體包括:

  1. 胸背痛甚:肺位居胸中,邪阻肺絡,氣血瘀滯,故見胸背劇痛,甚則牽引缺盆(鎖骨上窩)。
  2. 煩滿喘嘔:肺主氣司呼吸,氣機壅塞則胸悶煩躁;肺失肅降,胃氣上逆,故見喘息、嘔吐。《聖濟總錄》描述其「上氣煩滿,喘而嘔」。
  3. 右脅刺痛:肺經脈分布於右脅,氣滯血瘀時,右脅如針刺,並放射至腋下,致右臂抬舉困難(《癥因脈治》載「痛引腋下」)。

病機與辨證
肺痺屬本虛標實之證:

  • 標實:外邪(風寒濕熱)與痰瘀互結,阻滯肺絡。
  • 本虛:肺氣虧虛,衛外不固,易受邪侵。
    辨證可分兩型:
  1. 寒濕閉肺:喘促痰白,遇寒加劇,舌苔白膩。
  2. 痰熱鬱肺:咳痰黃稠,胸痛灼熱,舌紅苔黃。

治療方藥
治法以「宣肺通絡、化痰祛瘀」為主,依證型選方:

  • 橘皮丸(《聖濟總錄》):理氣化痰,適用於痰濕內阻者。
  • 杏仁丸:宣降肺氣,緩解喘滿。
  • 當歸湯:活血通絡,治胸背刺痛。
  •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清瀉肺熱,治痰熱證。
  • 生脈散(《醫方集解》):益氣養陰,扶正祛邪。
  • 人參平肺散(《醫學發明》):補肺平喘,治肺虛氣逆。

相關概念
肺痺與「皮痺」密切相關,後者為痺症初期,病位在表,以皮膚麻木、疼痛為表現;若邪傳於肺,則轉為肺痺。《黃帝內經》強調「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說明痺症可由淺入深,內犯臟腑。

文獻溯源
《素問》首載肺痺之名,歷代醫家如《聖濟總錄》、《癥因脈治》進一步闡述其證治。此病名現雖少用,但對理解慢性咳喘、胸痹等現代疾病的中醫辨治仍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