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一個小夥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夥子
「小夥子」一詞,見載於《諸病源候論》,為中醫古籍所述之「疿瘡」別稱。疿瘡,又稱熱疿、汗疿,屬皮膚疾患範疇,多因暑熱濕邪鬱於肌膚,腠理壅滯,汗出不暢所致。其發病機制與中醫「腠理開闔失司」「玄府鬱閉」之理相通。
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云:「暑傷氣,熱傷津。」夏月陽氣外浮,人體腠理疏鬆,若外感暑濕之邪,或內因飲食積熱,致使營衛失和,汗液排泄受阻,濕熱鬱蒸於皮膚,則發為疿瘡。《醫宗金鑒》進一步闡述:「疿乃暑熱浸淫,皮膚粟起,尖如芒刺,癢痛難忍。」可知此證與濕熱蘊結、氣血失暢密切相關。
臨床表現
疿瘡多發於頸項、胸背、肘窩等汗液積聚之處,初起為針尖大小之紅色丘疹,密集成片,尖端或見小膿皰,自覺灼熱刺癢。因濕熱輕重不同,可分為:
- 白疿:晶瑩透亮如露珠,屬濕輕熱重,汗出未透。
- 紅疿:疹色赤紅,觸之礙手,為熱毒偏盛。
- 膿疿:疹頂化膿,多因搔抓染毒,濕熱化火成瘍。
辨證論治
治療當以清暑化濕、解毒透邪為要。《外科正宗》主張:「治疿宜清暑解毒,利濕涼血。」常用方劑如:
- 清暑湯(《外科全生集》):主以連翹、赤芍清熱涼血,滑石、車前子利濕泄濁。
- 黃連解毒湯:適用於熱毒熾盛,見紅腫痛癢者。
外治法則推崇《千金方》所載「以滑石粉、綠豆粉撲之」,取其清熱收濕之效;若膿成未潰,可外敷黃連膏以解毒排膿。
此證雖屬輕淺,然若不避暑濕、調攝失當,恐致濕毒內陷,轉為瘡癤癰疽。故古醫籍強調「防勝於治」,如《養生類纂》謂:「夏月宜居陰涼,汗出即拭,勿令汗漬衣巾。」此為杜絕疿瘡之根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