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飛塵瞇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飛塵瞇目,為中醫眼科之常見術語,屬外障眼病範疇。此症乃指外來塵埃、沙粒等異物侵入眼內,黏附於白睛(球結膜)或黑睛(角膜)表面,導致目赤澀痛、羞明流淚等症。《銀海精微》載其「猝被物撞打而腫痛」,與現代醫學所稱「結膜異物」、「角膜異物」相類。

病因病機
多因風揚塵沙、金屬碎屑或昆蟲毛羽等異物乘風入目,黏著眼絡。風熱之邪隨異物侵入,搏結於目,致使局部氣滯血瘀,發為紅腫疼痛。《證治準繩·七竅門》指出:「飛塵入目,黏睛不脫,遂致翳膜」,強調異物久滯可轉為翳障。

辨證要點

  1. 驟發症狀:突覺眼內澀痛難睜,異物感明顯,淚出如涌,胞瞼緊閉。
  2. 局部體徵:白睛紅赤纏布,黑睛表面或可見細小異物點;若以手電斜照,可見異物投影。
  3. 變證轉歸:若治之不及,異物嵌頓日久,可致黑睛生翳,甚則化腐成潰,證見目赤劇痛、畏光加重。

治療原則
傳統療法首重異物剔除,配合清熱散風、活血退赤。

  1. 外治手法
    • 以消毒鴳翎蘸取淡鹽湯輕掃異物,或翻轉胞瞼用棉簽拭出。
    • 黑睛異物需以「烏賊骨磨削法」小心剔除,繼用黃連水沖洗。
  2. 內服方藥
    • 初起用《審視瑤函》「除風益損湯」加減: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防風、前胡,以散風活血。
    • 若紅腫甚者,投《銀海精微》「瀉肺湯」清瀉肺熱,藥如桑白皮、黃芩、地骨皮、知母。

古籍考據
《目經大成》言:「飛絲入目,急取綿絮纏指,蘸水粘出」;《太平聖惠方》則載「治沙土入眼,痛不可忍,以雞肝點眼」,均為古人處理異物入眼之經驗。此症雖屬外傷,然其病機與風熱上攻、氣血失和相關,故外治需佐以內服,標本兼顧。

現代中醫臨床於處理此症時,多結合裂隙燈檢查確保異物清除徹底,術後常予蒲公英煎湯外洗以防蘊毒,體現古今治法之融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