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方誌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方誌貞
方誌貞,字青來,江蘇蘇州人,為清代著名醫家,尤精於眼科,擅長針藥並用,其醫術精湛,屢有奇效,曾使多年失明者復明,堪稱中醫眼科之佼佼者。
據記載,有一患者因喪子悲痛過度,哭泣不止,久而雙目失明,延請方誌貞診治。方氏察其病由情志鬱結,肝氣上逆,導致「青盲」(類似現代醫學之視神經萎縮或白內障),遂施以「金針撥障術」。此術乃中醫眼科傳統外治法之一,需以特製長針由目眥(眼角)進針,撥開混濁之晶體或疏通氣血瘀滯。術畢,患者當場能辨識文字,其效如神,足見方氏手法之精準與理論之深厚。
中醫理論認為,眼疾與五臟關係密切,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或肝氣鬱結皆可影響視力。方誌貞深諳此理,除施針外,亦可能輔以疏肝解鬱、養血明目之方劑,如「逍遙散」或「杞菊地黃丸」加減,以調理根本。其治療特點在於結合局部術法與整體辨證,體現中醫「標本兼治」之思想。
「金針撥障術」最早見於唐代《外臺祕要》,至明清時期技術趨於成熟,方誌貞承襲古法並加以發揮,對後世中醫眼科發展影響深遠。其案例不僅展現針灸之妙用,亦印證中醫「七情致病」理論——情志失調可致氣機逆亂,進而誘發形體病變,治療時需身心同調。
方誌貞之醫術,彰顯清代江南醫家對專科疾病的深入研究,其結合外治與內調的思路,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所借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