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發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發針
發針為中醫針灸術語,其涵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指出針
「發針」首義為將針具自穴位拔除之操作,強調針刺過程中「淺刺速出」的技術要領。《靈樞·逆順肥瘦》載:「淺刺而疾發針」,意指針對皮肉淺薄或氣機敏感者,施術時進針深度宜淺,並迅速完成刺入與出針動作。此技法常見於治療表證或邪在衛分之症,如外感風寒初期,通過輕刺激激發表陽以驅邪外達。明代《針灸大成》進一步闡釋:「發針貴速,如風之散雲」,喻指出針時需果斷迅捷,避免滯針耗氣。
二、指施行針刺
「發針」另可泛指整個針刺過程之啟動與執行。《靈樞·官針》論及輸刺法時云:「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此處「發針」即強調針刺的頻率與力道控制。「稀發針」指減少反覆提插次數,而「深之」則要求針對經氣深聚之處(如五輸穴之腧穴)施行單次深刺,以通調臟腑氣機。此類手法多應用於治療痺證、內傷雜病,透過直達病所的刺激強度疏通經絡壅滯。
技術內涵
從中醫氣血理論觀之,「發針」的時機與手法直接影響「補瀉」效應:
- 疾發針(快速出針)屬瀉法,適用於實熱證,出針時搖大針孔令邪氣外泄
- 緩發針(緩慢出針)屬補法,適用於虛寒證,出針後急捫針孔以存正氣
清代《醫宗金鑒·刺灸心法》更細分「發針」動作為「三才法」:
「天部」(淺層)發針以調衛氣,
「人部」(中層)發針以和營血,
「地部」(深層)發針以動臟腑。
此分層理論使「發針」成為調節氣機升降開闔的關鍵技術,亦反映中醫「因人、因病、因位施術」的個體化治療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