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髀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髀陽

髀陽為中醫解剖學名詞,指大腿外側部位。「髀」即股部,泛指大腿;「陽」則指外側或背側,與「陰」(內側或腹側)相對。《靈樞·經脈》記載:「膽足少陽之脈……以下循髀陽」,明確指出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徑經過此處。

在中醫經絡理論中,髀陽是足少陽膽經的重要循行區域。該經脈起於目外眥(瞳子髎),上行頭角,下耳後,沿頸側至肩,再下行腋窩,沿胸側過季脅,後直下循髀陽,經膝外側至足外踝,最終抵達足第四趾外側(足竅陰)。由於膽經主疏泄,與情志、氣機調暢密切相關,故髀陽部位的氣血運行狀況可反映膽經功能。

從局部解剖來看,髀陽對應現代醫學的股外側肌群及闊筋膜張肌等結構,其氣血運行與膽經之樞機作用相應。若此處出現疼痛、麻木或活動受限,中醫多考慮膽經氣血瘀滯或外邪侵襲,常見於風寒濕痺、經絡不通等證候。歷代醫家亦重視此處的針灸與推拿刺激,如環跳穴即位於髀陽附近,為治療下肢痿痺之要穴。

此外,髀陽的生理特性與「陽經」屬性相合,其氣血旺盛則肢體輕健,反之則可能影響下肢運動功能。在診斷上,觸診髀陽區域的溫度、肌肉緊張度及壓痛點,可輔助判斷膽經或相關臟腑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