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兒髮乾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兒髮乾枯

病證名,指小兒頭髮乾枯失潤,失去正常光澤。此證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一,其載:「足少陰之經血,外養於髮,血氣盛則光澤,若虛則血不能養髮,故無光澤。」中醫認為,髮為血之餘,亦為腎之外華,其生長與潤澤依賴氣血充盈及腎精濡養。若氣血虧虛,或腎精不足,則髮失所養,呈現乾枯、脆弱之態。

病因病機

  1. 氣血不足:小兒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或久病耗傷,致氣血生化無源,難以濡養毛髮。
  2. 腎精虧虛: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髮。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腎精虧耗,則髮失其根本。
  3. 慢性消耗:常見於疳積、久瀉、肺癆等慢性疾患,氣血長期受損,難以滋養毛髮。

辨證要點

  • 氣血兩虛證:頭髮乾枯無澤,伴面色萎黃、肢軟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脈細。
  • 腎精虧虛證:髮質枯槁稀疏,生長遲緩,兼見齒遲、囟門閉合延遲,舌淡少苔,脈沉弱。

治療原則
以補益氣血、滋腎填精為主,方藥選用需依證型而異:

  • 氣血不足:可選八珍湯加減,或歸脾湯以健脾養血。
  • 腎精虧虛: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滋補腎精,輔以養血之品如何首烏、黑芝麻。

本證多與整體體質相關,需結合全身症狀調理,方能標本兼治。古代醫家亦強調食療調養,如《本草綱目》推崇胡麻、核桃等食材以潤澤毛髮。氣血漸充,腎精得補,則髮質自然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