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賽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針刺手法「餓馬搖鈴」詳解

「餓馬搖鈴」為傳統中醫針刺手法之一,與「鳳凰展翅」相對,屬補法範疇。其名取象於飢餓之馬行動緩慢、氣力不繼之態,施術時強調以溫和綿長的撚轉手法,達到補益經氣之效。

操作要領

此手法以右手持針,以大指與食指夾持針柄,施行撚轉時,大指向前為主導,帶動針體向左轉動。操作時需仿「餓馬無力」之勢:

  1. 進針節奏:如《針灸大成》所述「緩緩前進則長,後退則短」,指進針時速度徐緩而動作幅度稍大(長),退針時稍快而幅度短促(短),形成節奏分明的撚轉循環。
  2. 力度控制:手指力道需輕柔綿長,不可急促粗暴,以呼應「搖鈴」之細微顫動意象,使氣機調和而不耗散。
  3. 轉針方向:因大指向前推動針柄時,針尖自然向左旋轉(逆時針方向),依中醫「左補右瀉」理論,此屬補法,適用於虛證或氣血不足之症。

理論基礎

此手法結合兩種中醫核心觀念:

  1. 補瀉理論

    • 《黃帝內經》提出「迎隨補瀉」與「撚轉補瀉」,餓馬搖鈴即屬後者。通過方向性撚轉(左轉補陽,右轉泄陰),配合輕緩力度,引導經氣內守。
    • 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進一步闡釋,此手法能「催氣上行」,尤其適合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之證。
  2. 意象取法

    • 中醫手法常借自然現象喻示操作精髓。「餓馬」形容力弱而持續的運針狀態,暗合「少火生氣」之理(《內經》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以微刺激激發人體自愈機能。

臨床關聯

餓馬搖鈴的緩進特性,與下列針法形成對比:

  • 鳳凰展翅:瀉法手法,撚針時食指發力右轉,針尖向右旋轉(順時針),動作迅捷如鳥翼拍打,用於實熱證。
  • 蒼龜探穴:以行氣為主,進針時模擬龜行,強調深部透刺與分段提插,與餓馬搖鈴的淺層調氣形成互補。

此手法尤重「以意行氣」,操作者需體察針下氣機變化,透過綿柔節奏引導患者氣血歸經,展現中醫「調氣為本」的治療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