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目痺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耳目痺醫為中醫學史中記載的專科醫者,主司耳目及相關痺症之診療,其職能略近於當代之五官科醫師。此專科名稱首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其中載述扁鵲行醫洛陽時,因應當地尊老風俗而特設此科,足見其診療範疇與年長者常見之耳目疾患密切相關。

從中醫理論觀之,耳目痺醫所治之症,當屬「竅痺」範疇。《黃帝內經》提出「九竅不利,腸胃所生」,強調五官七竅之病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連。耳為腎之竅,目為肝之竅,若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或風熱邪毒上擾清竅,則易發為耳目痺證。具體病機可分為三類:

一為 風邪襲竅,多見突發性耳鳴目眩,如《諸病源候論》所述「風入耳脈,使經氣痞塞」;二為 痰濕壅竅,症見耳聾目朦,伴頭重如裹,此與《丹溪心法》「痰火上衝,窒塞聽戶」之論相符;三為 氣虛血瘀,常見於久病年高者,耳失聰、視物昏渺,如《醫林改錯》強調「元氣既虛,必不達於五官」。

臨床施治方面,古籍雖未載耳目痺醫具體方藥,然據其病機推論,當以 通竅活血 為要。外治或取「吹耳法」「點眼方」,如《千金要方》記載以當歸、菖蒲等藥末吹耳治聾;內治則依證選方,風熱者用蔓荊子散,肝陽上亢者投天麻鉤藤飲,腎虛者施耳聾左慈丸。值得注意的是,《銀海精微》更將目痺細分為「冰瑕痺」「雲霧痺」等,反映古代五官診療之精細。

此專科之設,體現中醫學「分科辨治」之早慧。漢代雖無現代解剖學基礎,然醫家已觀察到耳目疾患特異性,並發展出相應理論體系,此即《內經》「上工治未病」思想之實踐——通過調和肝腎、疏通絡脈,從根本顧護清竅功能。後世眼科名著《審視瑤函》、耳科專論《雜病源流犀燭》等,皆可視為此專科學術之延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