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杜鴻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杜鴻漸(709-769年),字之巽,唐代著名醫家。早年與崔沔共同師從蕭亮習醫,深得師門精髓,後以精湛醫術聞名於世。其生平雖里居不詳,然據《新唐書·藝文志》載,曾撰有《金匱錄》五卷,內容涉及脈學、本草及臨證治則,惜已散佚。
在學術傳承上,杜氏承襲漢唐醫經傳統,尤重《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之理論體系。其診法特色在於融合「三部九候」古脈法與當時盛行之「寸口診法」,強調「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辨證原則。對於五運六氣學說亦有獨到見解,主張「司天在泉之氣當與臟腑虛實合參」,此觀點見於元代醫家王履《醫經溯洄集》所引佚文。
用藥方面,杜鴻漸遵循「君臣佐使」配伍法度,善用經方加減。明代《普濟方》收錄其治療「肺痿」之驗方,以麥門冬湯為基礎,佐以紫菀、款冬花等藥,體現「培土生金」的治療思路。對於時病治療,特別重視「因時制宜」,認為「春宜疏肝,夏當清心,長夏健脾,秋斂肺氣,冬溫腎陽」,此季節調養理論對後世「治未病」學說影響頗深。
在針灸領域,杜氏發展「子午流注」理論,提出「候氣逢時」針法,主張依十二時辰氣血流注選取相應腧穴。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曾引其說,認為「寅時氣注於肺,當取太淵;卯時注大腸,宜刺合谷」,此說深化了時間醫學在針灸中的應用。
杜鴻漸的醫學思想體現唐代醫家「融會古今」的特質,既重視《神農本草經》藥物性味理論,亦吸收西域傳入之香藥療法。其學術成就雖因著述散佚而難窺全貌,然透過歷代醫籍轉引,仍可辨其對脈學、時病及針灸理論之貢獻,堪為盛唐醫學承先啟後之代表人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